小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小學歷史教學應該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發揮歷史專業的特長,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1]。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歷史教學更加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記憶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進而沒有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深入研究。這樣不僅影響歷史知識的教學效率,還阻礙學生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在小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
一、小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不僅在小學歷史學科學習中需要運用記憶能力,在其他學科和生活中仍然需要運用記憶能力,只有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學生才能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靈活運用[2]。小學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為了能夠讓學生牢記歷史事件、朝代名稱和順序以及人名、地名、月日等知識點,歷史教師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比記憶法就是一種有效地增強記憶能力的方法,教師在講解歷史現象時,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到共同點和區別,這樣可以使知識點更加鮮明,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更方便記憶。除了對比記憶法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綱領記憶法、板書記憶法、興趣記憶法和活動記憶法等諸多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讓學生把知識深深地印在腦海里,記得牢固才能用得便捷,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二、小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歷史學習過程中需要接觸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通過觀察和思考社會現象,而從中找出本質性因素的能力。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能用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觀點去進行分析。例如,在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這場革命風暴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它不但對帝國主義勢力進行了沉重打擊,而且還使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產生了動搖,但是,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農民階級無緣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農民階級作為無產階級最可貴的盟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讓學生了解到這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分析歷史,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小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可以理解為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思考能力增強,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學習效率,讓學生可以快速地掌握知識,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低,生活閱歷較淺,對于事物的看法不夠深刻,而且,小學生惰性較強,要想在小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小學生的思維自覺性和主動性進行激發,進而達到培養和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連知法思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問題設置:鄭和下西洋時航海必須有的儀器是什么?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發明于什么時代?之前學生已經對指南針進行過學習,可以輕松地回答這個問題:指南針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發明于戰國時期,北宋時期被應用于航海事業。通過連知思維法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的航海事業要早于歐洲航海事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同時,還能讓學生把新知識和所學習過的知識相互聯系,發散學生的思維,做到溫故而知新,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進行小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傳授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正確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提高,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因此,我們要更加注重小學教育,要從小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熱愛之情,通過歷史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丁娜 單位:遼中縣職業教育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