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
“電路分析基礎”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于提高學生的電路理論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目標。但現在許多高校存在校外實習時間短,實踐教學體系陳舊和教師缺乏工程經歷等問題,導致學生專業面窄和實踐能力不足。為了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工程師專業素質能力,研究電路課程教學勢在必行。
一、工程教育理念指導教學設計
培養工程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分析問題、探索方法、工程設計等技術類能力,還包括溝通交流、項目管理、團隊合作等非技術能力。以工程教育理念指導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涵展開教學設計,剖析重點和難點。注重從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培養來講解知識;從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講解知識的定義;從數學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去詮釋知識,講解公式及計算技巧。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以靈活的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達到雙向互動。
二、深化實驗教學內涵發展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和模仿實驗,學生訓練不足,難以做到創新結果。本實驗提倡讓學生先借助實驗指導書自主學習,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搭建電路、教師作為指導。諧振現象是正弦穩態電流電路的一種特定的工作狀況,在無線電中得到廣泛應用;另一方面,發生諧振時又有可能破壞系統的正常工作,所以,對諧振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義[1]。通過實驗,讓學生搞清在什么條件下出現諧振現象,如何測量和判斷諧振特性[2]。實驗采用DVCC-DL5型電路原理裝置單元,串并聯諧振單元面板如圖1所示,根據圖中參數學生可任意組成串、并聯諧振電路。根據學生自擬電路參數,測量電路諧振時對應頻率0、品質因數Q值。在調頻過程中,始終保持電源電壓不變。測量對應0.7UR0(UR0為諧振時電阻R1或RW兩端電壓)、0.5UR0、0.3UR0各幅值時的頻率及各量,以及測量當UL和UC實驗結束后設計一些思考題,如理論上串聯電路諧振時,電阻上電壓等于電源電壓,電容、電感的電壓有效值與實測結果有否區別?學生分成幾組,每組每個人都要參與問題討論,同時和老師進行互動交流。考核學生的重點放在課內實踐,綜合考評為課內實驗占30%,理論占40%,同時開設30%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每4人一組,學生自擬題目,調集資源,內容不完全局限于本課程范圍,鼓勵學生自主發揮。同時設立開放實驗室,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設計題目,教師負責選題把關,學生自主實踐,自行管理實驗室,為各種電子競賽做充分的準備。
三、打造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部分青年教師硬件能力不強,缺乏對電路背景的了解,理論與實驗教學研究不夠,教學與科研不能相互融合。對電路的背景、特點、使用的技術與方法,對分析與排除故障,工程中考慮的相關問題不夠準確。為了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通過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研究項目、專題研修班、經驗交流會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通過企業學習、合作研發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教學科研相互融合、校外交流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綜上所述,以工程教育理念指導電路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證明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本身及其來源的多元性,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知識是發展的意識;鼓勵學生將個人的見解或問題轉化成具體的可深入探究的課題,在汲取外部知識的基礎上成為知識的創造者。
作者:何穎 趙金龍 張首軍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