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探析
一、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任務和教學目的
課程體系作為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從整體上考慮課程如何實現建筑人才的培養,它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的工程環境中培養復合型工程技能。所以為了構成合理適當的課程比例關系,選擇的教育內容需要更具有合理性和高效性。工程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更具有專業性,工業需求作為教育體系設計的直接動力,為工業界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和推動社會發展,是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于長期的工程教育實踐中,我國的工程教育課程形成了新的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發表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的發展對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提出的要求日益嚴格。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更好地順應時發表展趨勢,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必須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將其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工程教育的課程改革主要以全方位工程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同時不能背離工程教育的本質規律,才能不斷優化課程體系,使中職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技能的訓練,在現實的工程環境中形成復合型工程技能,從而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工程師。
二、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
據調查,我國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構造缺乏多元化和國際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應有功能,需要注意的問題有:課程結構失衡、課程內容單一成就和課程實施弱化等。
(1)在課程結構的調整方面,需要注意課程之間的比例和重學輕術的傾向等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遵循以學科導向設置相關課程,造成了重學輕術的傾向。理論課程占得比例太高,實踐課程相對非常少,工程教育課程設置過于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結構中的重要性。實踐課程沒有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結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課程結構比較呆板和單一,缺乏新穎和靈活性,必修課程占得比例過高,選修課程比例過少,基礎課與專業課等必修課在課程計劃占據了大比例;可是跨科課程、綜合類課程卻非常少,嚴重制約了學生工程視野的拓展,難以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科學合理地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構課程。應該引進“歐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ingneefingEducationinEurope)計劃”,使理論與實踐課程更加符合課程體系的框架和內容結構。
(2)在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需要提高工程教育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等。課程內容不能適應時發表展的趨勢,忽視課程的更新程度,使教材落后于當今時代科技快速發展;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內容一般過于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另外課程內容目前國際工程科技知識占據比例過低,使當代的中職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國際化意識和創新意識。我國的校企合作實施課程缺乏一套合理高效的運行機制。所以,可以適當地將工程倫理、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人文社科類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列入選修課表。
(3)在課程實施方面,必須要保證課程的實施要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和健全。在我國當代的工程教育課程實施中,教學的方式比較落后傳統,一般都是采用以教師傳授為主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形式,沒有真正達到互動民主的教學效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動創造性。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國際化過程中,缺乏與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比先進國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提高工教育課程實施國際化的速度等。采用卓越的教育計劃和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將我國工程教育現有的課程體系發揮得更系統和全面。例如:某中職學校為了推動學生的全面學習,不斷加強學習項目,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2012級土木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專業試點的課程內容,都全面地包含了化工類、水利工程類和機械模具類的學科知識。不單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加強了試驗性活動的探索。在不同的專業老師指導下,為學生打造了真實性的情境式教學環境。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建筑工程技術的發展的各種技術層出不窮。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我國的工程教育必須提升課程體系各環節優化程度,合理利用高等工程教育的雄厚資源,完善課程體系的結構、內容和實施手段等,從而提高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大批新型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中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的改革和創新已經成為時發表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張志敏 單位: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