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標準評析
一、職業教育是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育
職業教育在我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大力提倡和蓬勃興起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對職業教育的倡導主要是基于伴隨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各種行業規模的擴大和新生行業的誕生所帶來的具體崗位操作人員的嚴重不足,而原有高校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體的辦學模式,不僅規模上遠不能適應這種發展變化的需求,而且崗位的能力要求也不能滿足這種發展的需要。由此專門對應經濟發展需求、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便迅速發展起來。這是它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是其發展的依據。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決定著激烈競爭中的高職院校的地位。但這種由高職教育性質決定的辦學理念,卻并沒有完全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特色。許多高職院校在成為高職院校前都是成人高校或中專學校,在成為高職院校后,辦學理念依然延續著過去辦學的模式,能力的培養往往停留在口頭的表述和書面文字中,而具體行為卻沒有明顯的變化。由此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專業對應的崗位能力的需求,只是單純地記憶一些缺少實用價值的理論,積累一些專業知識卻無法適應崗位的操作。這樣的學校雖然把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標準寫入了具體的制度中,但形同虛設,并沒有真正理解職業教育的內涵。為此,要打破傳統高校關門辦學的模式,打開大門,就要通過對行業背景的調查、研究、分析設立專業;根據專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安排課程,強化在辦學中專業對應企業的聯系,把理論課教學與實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在新增設專業、開設課程等方面,都要有專業對應崗位的專家參與;根據對崗位能力的分解開設課程,根據崗位能力需求的變化對課程和教學計劃進行調整。有些帶有經驗性的能力、卻又找不到合適教材的技能,可讓專業工作人員直接進行現身說法,通過操作過程的示范和講解以及學生實地訓練來達到能力培養的最直接效果。總之,把能力培養作為全部教學的重中之重,從而確定其核心地位。這既是高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能力標準的體現。
二、知識傳授和積累為形成能力目標服務
傳統高校教學中由于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因此知識傳授和接收便是教學的目標,對于知識把握的程度就是考核教育教學的質量標準。由于培養目標的變化,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知識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目的的手段,在考察知識的價值時,更多的是要看它對于技能形成的意義。因此,高職教育提出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知識標準———“必需”和“夠用”。所謂的“必需”是指對于形成專業技能要有“必需”的知識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能力的形成就會受到限制。“夠用”是指不要貪多務得。即便是專業知識,也要適可而止,避免因過多地積累知識而影響能力的培養,走回研究型人才培養的老路。這就明確了知識的積累和傳授是完全服務于專業技能的培養的。但這里應該注意的是,我們不要把“必需”和“夠用”狹隘地理解為對專業技能形成的知識“必需”、“夠用”。高職院校倡導專業素質的培養,甚至倡導跨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就擴展了“必需”和“夠用”的內涵。它要求學生除了要有充分的崗位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相關專業、甚至是跨專業的能力素質,而每一種能力的形成都必須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都要有不同專業知識與知識的聯系作為背景。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職教育的質量標準中,對于知識的要求依舊是豐富的。但這種豐富性與傳統高校對知識的豐富性要求有很大的差別———傳統高校對知識的豐富性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追求知識的細部構成;而高職院校對知識豐富性的要求,追求的是知識對專業能力形成的“有用”的要求,因此,它不是系統的,它追求的知識是“點”的特征。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高職院校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必須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必須以實現能力培養為目標,脫開能力培養的知識傳授和積累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三、實踐環節的培養途徑
能力標準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意義是非常特殊的,缺乏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專業對應崗位的能力需要。那么,這種職業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因此,集中力量進行能力培養是高職院校辦學最為突出的特點,而能力培養的途徑就是充分的實踐教學。目前的高職院校實踐環節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學校設立的模擬實訓;二是直接進入專業的生產崗位進行實習、實訓;三是生產崗位與實習一體的崗位實訓。第一種情況主要是通過崗位生產過程的模擬,使學生感受具體的工作狀況,訓練適應崗位的能力。這種實習、實訓適應于學生最初對崗位的接觸、認識和熟悉,學生通過實習、實訓了解工作過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第二種情況的實習、實訓,是由模擬進入真實的生產過程,由于生產車間一般不能讓人隨意操作,尤其對技術要求很高。因此,學生首先要對具體操作進行觀摩,通過觀摩掌握程序,明確自己能力培養目標;其次,通過聽工作人員對具體操作和能力要求進行直觀的講解,學生對崗位能力進行認識上的深化;再次,在操作人員的直接輔導下進行操作上的嘗試;第四,進行崗位工作的獨立操作。第三種情況是帶有特色的個案,一部分學校開辦了相關企業,這些企業既能進行正常生產,同時也是實習、實訓基地。由于校企一體,這就給學生的實習、實訓創造了最充分的條件。一方面,學生可根據教學計劃,可隨時隨地地進行實習、實訓,甚至可以把某些課程搬到車間中來,便于理論教學與實際能力的培養,兩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實習、實訓直接與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使能力的培養更具有直觀性和實用價值。學校以不少于總學時的百分之四十來安排學生參加以上這種方式的實習實訓,同時,增加、強化學生能力培養的自覺意識,是充分完成實踐環節,實現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標準的根本途徑。
四、能力是評價學生的重要尺度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以能力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而能力目標與就業導向又是相輔相承的。能力的目標是一個泛泛的概念,而就業導向正是對泛泛概念的規范和規定。有能力,實現了高職教育目標,但這種能力是否有用就要看學生的就業狀況。因此,能力是必需的,沒有能力,就業就無從談起。學生的能力水平是評估學生的基本標準,而就業狀況則是對這個標準在實際崗位情況的判斷。首先,學生要有符合就業導向的能力,也就是學生的能力應該與當初專業設置中對具體崗位的從業能力要求一致。其次,要有充分的跨專業崗位從業能力,這是更高的要求。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對社會崗位有著更為寬泛的適應性。再次,具備基本的從業能力,這種能力即便并不能適應某一具體崗位,但具有了這種能力之后,學生進入一個崗位時就具有較快的適應性。這三種能力水平是評估學生是否具備能力的標準,同時也是評價學校具體辦學狀況的標準和尺度。而缺少能力,甚至沒有什么能力的學生往往在就業中就會遇到重重困難,甚至難以就業;即便有些人就業了,也往往是非專業、從事極為簡單勞動的工作。相反,具有跨專業崗位從業能力的學生,即便沒有太多的選擇,也可在專業對應崗位上把工作做好;缺乏專業能力但具備了能力基礎的學生,雖然將在擇業中遇到困難,但一旦擇業很快就會在工作中形成能力。上述這種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項選擇中,能力標準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無聲的標準是社會對學生的評價尺度,也是社會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標準的規范。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最為重要的標準,職業教育中“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決定了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必須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有充分的實踐教學環節,這是培養學生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學生的能力如何也正是社會對學校辦學評價和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的重要尺度。因此,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中的能力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楊泉良 工作單位:湛江師范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