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群研究
1小學教育專業文學類課程群開發建設的依據
1.1培養目標的特殊性
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根據小學實行“包班制”的教學實際,直接對高師培養可以勝任多門學科合格小學教師提出明確要求,這與中學教師普遍采取分學科培養顯然不同,顯示出其特殊性。比如美國,人們認為教師教育應該以培養“全能型”、“理想教師”或“反思型的教師”為目標。培養目標導致美國課程建設十分重視通識教育和文化教育,重視師范性和學術性的統一,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日本、法國、俄羅斯等也很重視通識教育。在日本,小學教師教育課程以培養具有多學科教學能力的教師為目的。我國不少省市和地區的小學依然實行“包班制”教學,要求教師至少擔任兩門學科的教學,這就需要具有綜合素養的教師。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基于“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能力強”的指導思想,堅持培養多能一專、學有專長,綜合素養過硬,能適應小學教育需要高素質、專業化合格的小學教師為目標。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基本確定,進一步深化小學教師教育改革,自然就是構建凸顯多科性、全面性的學科專業課程群,以適應小學對學科教師專業化高素養教師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
1.2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
在我國,教師專業化和教師教育工作者專業化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的依據和導向。國家也明確指出:“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痹?012年教育部下發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也強調了教師的專業化特色:“小學教師是履行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苯逃俊督處熃逃n程標準(試行)》在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里,要求小學教師教育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和實施要使學生“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語文是小學的主科?!罢Z文素養”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引人注目核心概念。文學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指出,“所謂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發表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盵5]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教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這是高師小學教師教育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一個重要標尺和依據。1.3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語文課程特點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睆娬{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自然融合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語文教學可以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促進其審美人格和精神生命的成長。學前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初始階段。小學語文教材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在教學中側重工具性的同時要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學教育。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應當向兒童,少年,青年進行文學教育。”高師小學教育專業文學課程群的開發建設,要基于小學教學教育實際和師范生未來專業化發展需要,開發建設可以切實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課程群。在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對文學作閱讀感悟力和心理模式,形成良好閱讀習慣,感悟豐厚人文內涵,豐富想象力和個性化情感體驗,逐漸養成溫儒敏先生所說教師應具備一種可以“化育人”的博雅氣質。
2文學類課程群開發建設的策略
2.1搭建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學教育平臺
首先要拓寬渠道,搭建一個全開放的文學教育平臺。比如,讓學生自由到其他院系如中文系選課聽課成為可能,可以解決不少小學教育專業設在缺乏語言文學類師資的教育科學院或文學師資不足院系的問題。其次,要開出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學類課程群。多樣化體現在:既要開設作為專業的文學類公共基礎課,如寫作、兒童文學、現代漢語、大學語文等課程,也要開設往語文學科方向深入開去,依據文體分類不同以文學文本導讀為主的系列課程,這些課程可以作為專業任意選修課來設置,以便學生個性化選擇。如唐詩欣賞、宋詞賞析、明清小說選讀、20世紀歐美文學專題、中外文學經典導讀、兒童文學名著導讀、中外童話經典導讀、電影欣賞、課本劇編創等等。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學教育課程平臺的搭建,可以發揮高校中文教師研究專長和優勢,引領學生親近經典,咀嚼經典,了解文學研究領域前沿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提升文學接受力和文學素養。同時也能滿足學生對文學課程不同層次的需要。這就兼顧到文學教育的階段性和層次性,有利于未來教師建構學術性強、寬厚的文理基礎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結構。
2.2構建一個學科融合的文學課程體系
受認知科學影響,當今發達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之一,是將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相結合。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在小學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上也已達成基本共識: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必須考慮其多學科支撐的復合結構,凸顯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相融合的特點,保障未來教師任教充足的學科知識涵養。首先,要多設置經典文本導讀的課程。教師要擺脫長期以來受傳統中文系重視幫助學生系統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知識構建的影響。教學中加強文本細讀指導,豐富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增強學生對文學的感悟力和接受力。其次,要開發建設一些將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相融合的課程。除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論”、“小學語文教材分析”、“小學語文案例分析”等文學與學科融合的專業教育課程,還可以開設如“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古詩鑒賞與小學古詩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外國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中外童話與小學語文教學”等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以一種前沿性、綜合性、交叉學科的特點,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范生帶著進入社會的期待視野,積極參與到課程學習中,積淀和豐富文學經典閱讀體驗,文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目標才可能落到實處,學生的語文素養才切實得到提升。
2.3鼓勵學生參與豐富的文學實踐活動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文學課程教學要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多讀多寫,涵詠誦讀文學經典,受到文學“隨風潛入夜”的熏陶浸潤。首先,多開發建設文學實踐類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開設兒歌采風、童話創編、課本劇創編等與專業相關實踐性強的文學實踐課程。還可以多開發建設文學隱形課程,通過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對文學的熱愛與興趣。多開展講兒童故事競賽、經典朗誦競賽、兒童課本劇競賽、演講比賽、兒歌創作競賽、童話創作大賽、兒童節目主持人大賽等。其次,職前和職后一體化,充分利用在職小學語文教師師資培訓的資源,反哺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文學教學。如讓學生觀摩、學習特級教師文學教育新理念的課堂教學;聆聽優秀教師校本研究經驗;從優秀語文教師成長歷程經驗交流會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專業化成長的營養等。再次,改進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課型的不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角色扮演,朗誦經典,課本劇表演,讀書討論會,模仿根據經典改編的影視片段等。綜上所述,旨在開發建設更多既適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又能形成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能力的小學教育專業文學課程群,切實提高高師職前小學教師教育質量,有效促進學生的專業化成長。
作者:呂沙東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