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化評論雜志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基礎信息:
《科學文化評論》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主辦。主編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劉鈍和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作為一份高端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科學文化評論》旨在推動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加強科學與人文及社會科學之間的對話,以促進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
科學技術不僅是先進的生產力,同時也是人類先進文化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西方科學史和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表明,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在我國,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管理層和學術界也開始顯示出對科學的文化內涵以及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的強烈關注。與此相應,國內知名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都加強了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有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同時也需要有人文和社會思想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文化創新。本刊正是致力于這一目標。
作為連接科學與人文之間橋梁,《科學文化評論》定位為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登載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以及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學文化評論》的欄目設計,基本上依照國際學術刊物的通行規范,按論文、評論(包括爭鳴、筆談、訪談等)和書評等加以分類,主要欄目包括專題、科技中國、科學與人文、科技與社會、學術前沿、人物訪談、讀書評論、機構簡介等。為本刊撰稿的知名學者有楊振寧、李政道、李學勤、資中筠、饒毅等。
讀者對象,除專門從事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政策研究的學者外,還包括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廣大知識群: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人文學者、藝術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員。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科學與人文、科技與社會、人物·訪談、學術沙龍、讀書評論。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收錄情況:
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訂閱方式:
ISSN:1672-6804,CN:11-5184/G,地址: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137號,郵政編碼:100010。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社相關期刊- 沒有相關期刊科學文化評論雜志社投稿信息(一)基本要求來稿要求題材新穎、內容真實、論點明確、層次清楚、數據可靠、文句通順。文章一般不超過5000字。投稿請寄1份打印稿,同時推薦大家通過電子郵件形式投稿。
(二)文題文題要準確簡明地反映文章內容,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題下。
(三)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四)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五)標題層次一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二級標題用“(一)、(二)、……”來標識,三級標題用“1.2.”來標識,四級標題用“(1)、(2)”來標識。一般不宜超過4層。標題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級標題末尾均不加標點。
(六)計量單位、數字、符號文稿必須使用法定的計量單位符號。
(七)參考文獻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書寫格式為:作者.文題.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頁.網上參考材料序號.作者.文題網址(至子--欄目).上傳年月。
科學文化評論雜志社編輯部征稿鼓勵創新的制度基礎關于科學的規范系統與獎勵系統的思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中國對于自然科學的批判紀念演化物理學家伊利亞·普里高津普里高津教授、日本人與物理學禮品經濟與賽博共產主義哈貝馬斯和媒體歷史何為出版者?暗能量五個半烏托邦社會的進步與熵增原理史學家不要過于相信自己的英雄——門捷列夫檔案館館長德米特利耶夫訪談錄一個偉大的夢想——溫伯格《終極理論之夢》書評畢曉普的“科學人生”和諾貝爾獎——畢曉普《如何贏取諾貝爾獎——意料之外的科學人生》讀后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史學實踐——評夏平與沙弗爾的《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波義耳與實驗活動》權威、合作和科學發現SARS和中國科學共同體從蘇聯到美國對中國高分子科學國際交流活動的歷史研究作為科學哲學家的愛因斯坦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科學史和技術史的貢獻重審“奧本海默事件”美國科研體制對中國的啟示剪不斷,理還亂再說美國的科學與政治我們是否需要一種權利形而上學論權利的基礎與界限現代性與風險社會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掠影進化論與設計論證自然選擇的單位:個體、群體還是基因?道德的自然史從休謨、亞當·斯密到達爾文風雨兼程六十年外部需求與自身發展的沖突對1956-1966年中國科學院分院體制的歷史考察首次國際地球物理年與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科學院早期研究生條例的制定20世紀80年代撥款制度改革與中國科學院科研活動分類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標書終審制的程序公正性質疑時間本性和熱力學評《黑洞與時間的性質》中國科學院六十年掠影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1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