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內涵和主要內容。運用馬克思需要理論剖析了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意義:從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實現。論述了馬克思需要理論對于我國主要矛盾制定的現實意義: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推動力量,立足現實基本國情和現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階段、有秩序地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關鍵詞】 馬克思需要理論;新時代主要矛盾;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體系的內涵
1、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體系中重要的哲學思想范疇,它是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刻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因這一過程中形成的,其宗旨是為了人類的解放服務,并實現滿足人的需要的理論,其追求的關于“現實的人”的需要滿足。馬克思的需要理論首先是建立在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是通過自己的大腦來思考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并且會為了自己所需要的而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去為之奮斗。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動物是出于本能和生理的渴望來獲得某種身體或生理的需求,是生物上的,不具有社會性。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中關于人的需要問題是關系到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問題,滿足人的需要也是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在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中把人的需要和發展的問題聯系起來,從而也使馬克思需要理論對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了很強的理論指導價值。
2、馬克思需要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需要理論是馬克思在探索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中產生,其內容隨著馬克思其他的理論發展而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的理論觀點。
(1)需要是人的本質。馬克思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這也看出馬克思對需要的考察實際上也是對人性的考察。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書摘要》中馬克思說:“我的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物化了人的本質,又創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馬克思已經把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質等同化了。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的需要看成是體現和確定人的本質不可缺少的對象。馬克思說:“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來說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己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而這就是說,對象成了他自身”。[2]
(2)需要是人們生產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刺激生產力提高的推動力。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天都有這種或另一種的需求,有生存上的需要,也有滿足精神的需求。當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資料還不是很豐富的時候, 生產的產品只夠滿足人們的生存的時候,人們的需求也會較之簡單化,而隨著生產力極大提高,科技的飛速猛進,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完全的解決,人們的就會不僅僅要尋求物質資料滿足,在精神層面上也會有更高的需求。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的層度上都是受到了需求的刺激,需求刺激生產,進而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動而已。”[3]人是富有思想和意識的,人的客觀實踐活動也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人類通常會根據自身的切實需要而作用于客觀世界,從而生產出能滿足自己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正是人類的這種為滿足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的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也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性質。
二、運用馬克思需要理論深刻剖析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意義
將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與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為我國新時代的發展和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化奠定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這一表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在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做出深刻分析而提出,正是對需求的考量,體現出我們國家領導人把馬克思需求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思想,并在這一基礎上做出對我國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這是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歷史貢獻。對于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轉化,從需要的理論視域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1、從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中含有對物質生活需要的訴求,也包含有對精神生活需要的渴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在于滿足于物質上的充裕,更多的人已經轉向精神生活的層面,主要表現出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我國需求上的發生的這些變化,正是成為國家領導人在制定國家政策和主要矛盾把握上的重要考量。我國提倡以人為本的,崇尚人本主義思想,為人民服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宗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就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的目標。
主要矛盾中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表述,表明人們不僅僅為滿足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產品的生產,而更多的轉向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這樣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帶有享受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就對環境、醫療、教育、安全、公平、公正等更高層次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有了更深層次的追求。從[5]歷史唯物主義上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因此,對人們實際生活需要的考量是國家領導人對現階段主要矛盾轉化做出定論的重要依據。
2、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實現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對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狀況做出的結論,是我們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國科技有了較大的進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綜合國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為人們更好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家在改革開放發展的這四十周年里,經濟發展是有很大的不平衡的,當前,東西部的發展出現貧富分化較為嚴重,東西部人們的生活存在較大差距,再者南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也較大。隨著社會分配的加速分化,貧富差距也在急速的擴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失衡也日益嚴重。如何解決這些差異,徹底擺脫“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況成為我們國家目前發展的首要問題。我們只有解決了經濟發展出現的不平衡的現狀才能真正的實現全國人民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兩者之間矛盾是相互對立,又和諧統一的。其矛盾的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解決了經濟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狀況才能有效的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的動力之因,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和諧統一體。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一目標,刺激著人們進行更高層次的生產實踐活動,并為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從而創造出更高水平的生產力。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對于我國主要矛盾制定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需要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社會發展的狀況相結合,對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具有良好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后,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一般的物質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現階段,人們的目標已經轉向于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
1、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推動力量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力,是創造歷史,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矛盾體的一方,其變化必然會引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發展。馬克思說“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6]可見,生產是為了滿足需要服務,生產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需要。生產決定需要,生產創造需要,生產出的產品會最終被人們所享有的。生產力的水平越高,生產出的產品會更加精細,產品的質量就會越高,就會更多的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需要促進生產,并刺激生產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革新與發展。正是在生產與需要的相互刺激、相互推動,促進整個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馬克思說:“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他們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7]我國的生產勞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這包含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不斷發展,人們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人們向往更和諧的自然環境,向往更高質量的生活。因此對文化、生態環境、民主、公平等有了更高的向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社會生產進一步的提高,國家對文化、生態、民主、公平方面要做出重大的政策調整,以便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
2、立足現實基本國情和現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階段、有秩序地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要立足于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習近平總
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立足于現實,我們制定的方針政策不能脫離和違背這個現實。實現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必須要立足于現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并服從于基本國情。
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們要分階段,有步驟的進行。首先,我們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做下細分,要弄清楚哪些需求是符合當今實際需要,具有可行性并且是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的,找出這些迫切需求點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和出發點。其次,分析哪些需求具有緊迫性,有待急需解決的,分析出這些需求是否具有現實可實行的客觀條件,對于這樣的需求可以列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再次,分析需求本身的性質。有的需求是有悖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則是人們的虛幻需求,甚至于貪圖享受的需求,這樣的需求不但違背了社會的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黨和政府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對于有享樂主義需要思想的人們要及時地給予教育和勸導。黨和政府在帶領人民大眾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中,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人民群眾同心協力,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帶領人民為實現這一愿景而不斷地努力奮斗,以便更好、更快的實現這一愿景,同時黨和政府要有分析是非的辨別能力,不能全盤的接收,一味的迎合人們的需求。
人民有需求,國家有力量,人民有愿望,國家有希望。在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愿景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要相信我黨有解決這一矛盾的決心和能力。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始終代表著人民最廣大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奮斗目標。現階段,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我黨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當然由于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依然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但是我們要充分認識解決這一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18-119.
[4]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xuecan.net/19/17471.html.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 卷)260.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 卷)3版.69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578.
推薦閱讀:《西部論壇》(雙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重慶工商大學主辦、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經濟管理類學術刊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