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的腳步逐漸加快,很多期刊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也有很多已經進入到了國際期刊的領域。而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長期的過程,如何持續不斷的推動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進程,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內容,本文從科技期刊的發展經濟基礎出發,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對編輯人才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及運營模式。
關鍵詞: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國際化進程
1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國家層面支持
中國科技期刊數量雖多,現有科技期刊5000余種,數量僅次于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科技期刊大國。然而,科技期刊的整體學術水平、權威性、影響力等相對遜色,高影響力、具有知名品牌效應的中國科技期刊仍屬鳳毛麟角。大部分期刊存在論文質量不高,具有獨創性的論文少等普遍問題。由于中國科技期刊的SCI評價指標相對較低,使得國內科技工作者把具有創新性的高質量論文大多投到了國際一流期刊上。2008—2017年,盡管中國學者在國外科技期刊發文數量的增多加快了中國學術成果的跨國界交流,但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優秀學術成果外流,阻礙了國內學術出版產業的發展。
近10年來,中國優秀稿源的大量外流表明,中國的學術期刊在國際競爭中仍處于相對劣勢。這無疑影響了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為了彌補這種弱勢,在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下,為了加快期刊國際化進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自2012年起組織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專項,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國自主品牌的優秀國際科技期刊,切實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2016年,為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與核心競爭能力,增強科技期刊服務創新能力,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6部委決定繼續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先后共有100個期刊受到來自國家層面的獎勵和資助,為國內期刊影響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保障。在國家資金的有力支持下,國內涌現出不少高水平科技新刊,如《Light》《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還有如《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JIPB)這樣創刊于1952年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科技期刊。2012年,2016年JIPB連續兩次獲得中國科協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在國家大力度資助之下,JIPB的影響因子、總被引次數穩步提升,被世界15800家機構圖書館或數據庫購買和收錄,讀者遍布世界170個國家,國際來稿比例逐步提高,煥發了新的活力。
2充分發揮國際編委會作用,聯合國際一流專家,刊發高水平文章
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關鍵是要刊發高質量的文章。國際著名的期刊都擁有一個由國際著名的一線學者組成的編委會和審稿隊伍。國內很多科技期刊逐漸認識到高效權威的編委會能夠有效地引領期刊不斷向前發展。如2007年,JIPB實行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將編輯部辦刊轉為由專家辦刊,稿件的學術把關完全由國內外一線科學家負責,編委在投稿、審稿、約稿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JIPB堅持實行稿件審理責任編委制,主編、副主編、編委三級把關,嚴格控制文章質量。2017年聘請了法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PlantCell》原副主編)BillLucas擔任期刊聯合主編,從更為專業的視角實行期刊的國際化管理。
從文章科學內容,到文章語言質量,全面提升刊發論文的整體水平。JIPB的編委流動性很強,一屆編委任期只有2年。期滿之后,主編根據編委2年工作情況,決定是否續聘。2015年編委會之后,JIPB開始縮減編委會人數,相對擴大海外編委比例,使得每一位編委都真正為期刊發展服務。目前JIPB的審稿專家隊伍已達7000余人,外籍審稿者占60%。JIPB編輯部還定期對審稿專家庫進行清理,將真正的科研人員選入審者庫,保證了審者的質量,以求對稿件給出最為專業公平的審理意見。
3創新運營模式
擴大科技出版推廣平臺國內英文科技期刊多加入如:Wiley,Springer等國際大型出版集團,以期“借船出海”。許多新興的英文科技期刊,邀請了本領域一流的科學家擔任主編和編委。利用主編及編委的學術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征集稿件。幾年之內,就在本學科領域嶄露頭角,吸引了一部分國內高水平的稿件。但是這些期刊,多數還是以單刊模式進行運作,處于單刊發展,單打獨斗的狀態。隨著數字時代來臨,期刊傳播途徑由原來的紙質出版物逐步向互聯網出版轉換。
越來越多的讀者使用電子設備檢索和閱讀文獻資料,互聯網終端和移動閱讀終端逐漸成為公眾搜索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這種數字化時代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傳統的單刊運營模式顯得太弱小,傳播范圍非常有限。由此而來,“學術集刊”,期刊集群化發展成為了期刊國際化發展的新趨勢。只有國內的科技期刊按照一定規則聯合起來,形成期刊群,利用規模優勢,才能在國際科技期刊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事實上,單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創辦學術期刊群,可以整合資源,避免機構重復,具有很大的規模經濟效應。
所以,國際上絕大多數優秀科技期刊都隸屬于某一出版集團或者學會。而國內期刊,特別是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英文期刊,還處于編輯部辦刊的傳統單刊模式。雖然目前期刊運行良好,但這并不利于期刊的長遠發展。期刊集群化是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和模式,也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出路。值得慶幸的是,現在不少期刊界的同仁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比如中國科學已經將旗下的十幾種期刊聯合在一起,還開發出了SciEngine這樣可以與國際上常用的稿件處理系統媲美的中國自己的稿件處理平臺。可以看到中國科技期刊的集群化發展存在著兩個特征。
其一,中國科技期刊集群化程度依然偏低。比如中國科學院下屬188個所上百種期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平臺,各個編輯部仍是各自為政,有些期刊雖然都是一個主辦單位,但卻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國外出版社進行發行。這樣給期刊資源的整合造成了困難。
其二,國內期刊集群多是依托數字出版平臺,以提供信息服務為核心。這些平臺往往只是接受和發布期刊內容,而對期刊的運營管理是比較松散的。這樣的期刊群缺乏內在的約束機制,屬于“草根”聯盟,也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要想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不能單靠“借船出海”。與國外大型出版集團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基礎不牢靠,一旦雙方利益發生沖突,“友誼的小船可能說翻就翻”。
只有造出自己的大船,才能夠乘風破浪,自由馳騁。所以,國內科技期刊在“借船出海”一段時間,了解熟悉了國際期刊的運行模式之后,應適時轉入建造自家大船的階段。可見,國內科技期刊的集群化發展是未來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現行的科技期刊生存模式,很可能限制或阻礙了這種集群化的發展。
推薦閱讀:【科技與管理雜志】科技與管理雜志社
《科技與管理》雜志是由哈爾濱理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指導類期刊.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探索和宣傳科學技術、管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運行機制、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研討科技進步、管理體制、經濟體制以及科技、企業與經濟結合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報道科學技術、管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中的技術與方法、改革與成就、經驗與成果;介紹國內外先進的科技與管理的知識及信息。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