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實現科技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有助于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順利開展。但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新形勢下,價值觀念、制度措施、評價機制、學術道德等因素卻制約了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大學學術文化發展,不利于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目標。因此,在分析制約因素及根源的基礎上提出促進高校學術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對于提升高校的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學術文化氛圍,文化建設
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隨后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對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給予了積極性的指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遴選條件,為高校提升辦學水平與綜合實力提供了重要目標。
學術文化是由一所大學長期的歷史演進積淀而形成的,以廣闊的輻射面與滲透性為特點,影響著廣大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精神狀態,進而對高校的文化建設產生重要影響,而一所高校的發展方向與其大學文化導向密不可分。因此,注重良好學術文化建設,是高校實現“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實現“雙一流”建設要求內外兼修,在落實高校自主辦學地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轉變發展模式等方面之外,更要注重培養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學術文化建設。因此,我們應當深入了解“雙一流”建設的要義所在,分析制約學術文化建設的瓶頸,以具體可行的創新工作方法與工作機制打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推進“雙一流”建設。
一、“雙一流”建設與學術文化
文件中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總體目標,并指出開展“雙一流”建設的高校要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通過育人機制、課程改革、資源配置、政策導向等措施培育高素質人才;在科學研究方面,完善科研組織和科研機制,提升協同創新成效;在社會服務方面,注重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運用新知識、新理論認識世界、傳承文明、科學普及、資政育人和服務社會的成效;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打造整體水平高、教師結構合理的高水平教師團隊;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加強海外優質資源吸引力,加強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要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具有較強的國際文化傳播影響力、優秀教風學風校風、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形成引領社會進步、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學術文化是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術信念、學術價值觀,可以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對高校的發展與人才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學術文化的建設可以通過營造和諧寬松的工作氛圍吸引與培養優秀師資力量,通過高水平學術活動推動科學研究的交叉融合與創新,通過精神與思想的潛移默化提升師生的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進而促進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
二、學術文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首先,高校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為中心的主流價值觀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與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出現功利主義趨向,研究者一味追求研究項目數量,忽視質量,影響了科學研究的初衷。其次,由于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和現行大學制度的束縛,學術管理的行政化趨勢明顯,導致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發生沖突,使得學術自由、學者治學理念嚴重受限。
再次,一些學者以名利為重,忽視高校的學術道德、職業道德、科研道德,缺少嚴謹治學、潛心科研的精神,學術態度不端正,這些都對高校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風氣起到了消極作用。最后,高校激勵大家從事學術科研活動和培養相關能力的機制不完善,偏于績效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削弱了研究者的價值認同感,使學術文化的形成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組織支持,同時學術環境的物質資源不足,會使許多學術活動浮于表面,很難進行深入研究,影響高校的學術文化積淀。
三、推進學術文化建設路徑
1.弘揚學術自由理念。
大學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實現學術繁榮、傳承優良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創新思想與鉆研精神是其活力源泉與魅力所在,而知識的傳播、增長與創新離不開研究者擁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大學有義務為學者提供寬松自由的探索與研究環境。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了“學術與教學自由”和“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統一”的高等教育改革原則,[2]極大地推動了德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進而促使西方大學學術自由的傳統從單純的思想自由轉變為大學深刻豐富的內涵文化。
2.加強學術道德素養。
提升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學術道德素養,培養學術誠信、提升學術風氣是促進學術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提升學術道德素養要把廣大師生的學風建設作為高校學風建設專項教育和治理行動的實施重點,重點任務是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強化教師的學術誠信法制觀念,將科研誠信教育引入常規科研工作中,可以利用在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誠信考核指標、建立科研誠信檔案等管理方式強化科研誠信觀。培養學生的學術道德素養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不松懈,多渠道地增強其學術自律知識與意識,樹立正確的學術觀,教師要以嚴謹治學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作為表率,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監督。教育引導廣大師生秉承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學術理念,堅決抵制投機取巧、粗制濫造的浮躁學術風氣與行為,要把優良學風內化為自覺行動。
3.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交流活動是高校學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造校園學術氛圍的有效途徑。當前社會學術交流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舉行學術會議,出版學術讀物和科學圖書,專家學者之間和單位之間科技情報、資料的交換、科學參觀訪問、科技展覽和科技咨詢服務活動等。學術交流活動有助于廣大師生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內容;有助于引導教師深入思考,改革教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能力。學術交流活動是促進信息流通、知識傳播的過程,對形成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強化跨學科交流、促進科技合作、提升高校影響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術交流活動的輻射作用,要以長效工作機制為保證,發揮高校開放性、多元性的特點,鼓勵學術自由、學科交叉,加強引進外來的知識資源,鼓勵對外展示研究成果,建立開放性的學術交流活動模式,高層次學術交流與普及型、日常性學術交流并行開展等多種形式促進學術資源共享;同時加強制度化管理,學校在組織、政策、經費上要給予大力支持,保障活動開展緊緊圍繞學校的發展重點、學科建設重點來開展,以提高整體學術實力。
4.強化學術管理制度。
在提倡學術自由、形成良好學術文化氛圍的同時,也要注意發揮學術管理制度的約束及促進作用,為學術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證。要提升學術權力地位,倡導通過學術委員會等專家教授組成的專業委員會對學術事務進行審議、評定,提出專業意見,形成學術權威,實現學術自治。將更多自主權下放到各個學院,使各個學院在人才引進、日常管理等方面有更多決定權,使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特點進行管理,這有利于將創新性作為推動高校不斷發展的動力。
同時建立學術規范教育制度,強調學者的自律意識和自我道德養成,注重自律的同時要加強制度約束,制訂學術不端行為查處細則,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明確偽造、篡改、抄襲、論文買賣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標準,做到查處覆蓋全面,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原則的同時,注意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切實改進評價考核導向,尊重人才成長和學術發展規律,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高校應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進一步深化評價改革,如要大力推進優秀成果和代表作評價制度,考核中要考慮科技工作的周期性特征,防止片面考慮數量指標,要加大質量和貢獻指標的權重。
參考文獻:
[1]王任.地方本科高校內涵建設的三個人文維度[J].江蘇高教,2016,(3):74-77.
[2]張蕖.學術自由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江蘇高教,2016,(5):28.
[3]蕭浩輝.決策科學辭典[S].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3.
[4]曹嶸.開展學術交流工作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15):193-194.
相關閱讀:教改論文投什么期刊比較好發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