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探究
當前,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多樣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成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一、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新問題
(一)經濟形勢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
從國際形勢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經濟互相滲透。從國內形勢看,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與此相聯系的個人收入分配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形勢整體發展較好,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不斷增多,經濟形勢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出現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大企業在兼并與收購過程中不斷壯大,出現了大量的崗位空缺,社會亟需人才。高校為了滿足產業需求,紛紛開設當下社會所需的熱門專業。學生和家長在專業的選擇方面,很多也在參考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選擇熱門專業,致使短時間內某一專業人數迅速增加,而一些專業相對萎縮,如此一來,學生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能夠進入就業前景較好專業的學生就顯得自己很有優越感,有的甚至得意忘形,以為進入了專業的門檻就萬事大吉,忽視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導致最后一無所成。而進入冷門專業的學生,在面對其他熱門專業的學生時,往往容易引發諸如焦慮、嫉妒、自卑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得過且過,消極對待的現象。加上貧富懸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和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消費、生活狀態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政治與社會形勢帶來的權益訴求問題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面臨諸多矛盾。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治國方針政策。高考制度恢復以來,教育得到進一步重視,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戰略。我國文盲率在逐年下降,在接受過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之后,特別是在高校不斷擴招之后,20歲左右的青少年很多都有機會進入高校繼續就讀,高校在校生規模在不斷壯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民主意識的增強,學生家庭的需求和學生個體自我意識的增強,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表現出了比過去更大的熱情,學生開始自覺地維護自身利益,主動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已不再滿足于在學校只是單純地考慮專業學習的問題,向學校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直接,也會越來越尖銳,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
(三)文化因素帶來的價值多元化問題
當前社會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影響不可忽視。隨著工業化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建立,借助于大眾傳媒傳播、以獲取商業利潤“產品”為目的、服務于大眾消費娛樂的“大眾文化”,已悄無聲息地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文化生活的消費取向和消費內容,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年輕且有活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眾文化”在對大學生塑造獨立個性、豐富精神生活、拓寬知識面以及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方面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但是,“大眾文化”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價值取向、思維能力以及審美情趣方面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給高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和困難。
(四)大學生自身心理狀況帶來的盲目攀比問題
“90后”大學生總體上個性張揚、樂于表現。但是他們的有些思想意識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他們有的缺乏挫折鍛煉,逆反心理特別強,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害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喜歡攀比、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不正確甚至扭曲,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花錢大手大腳。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生入學的“三大件”是收音機、自行車、手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大學新生入學所購買的“三大件”變成了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當代大學生之中存在著一種浮躁之風,盲目的攀比,部分家長無限制的滿足致使學生們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無法體會到賺錢的辛苦,非常不利于以后的發展。(五)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問題在國家與社會對教育的關注過程中,全國高校數量不斷增多,高校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大學生已經不再是鳳毛麟角,而且現在的大學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畢業包分配。學生們考上大學的幾率大大增加。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多達五六百萬,如此龐大數量的人群,遠遠超過了社會上工作崗位的數量。于是一些人往往剛畢業就失業。因此現在許多大學生對于前途感到非常迷茫,往往以消極悲觀的態度對待大學的學習生活,虛度光陰,沉迷于網絡游戲。
二、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探究
新形勢下存在的諸多問題,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如何采取相應對策解決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成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無法回避的課題。
(一)加強學生學籍管理
學籍管理是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保障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依據,也是對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具體行為的規范要求。學籍管理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轉專業、轉學等。教育部對轉專業、轉學等方面都賦予高校很多的權利,學校可根據本校的實際規定實施細則對學生進行具體管理。高校應勇于承擔責任,制定公平、公正的學籍管理制度,特別是在轉學、轉專業方面要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讓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有更多公平競爭和選擇的機會,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努力構建公平和諧的美麗校園。
(二)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制度創新過程中,高校管理者應該摒棄原來管理理念中一些陳舊的思想,多向一些發展較好的高校學習,引進優秀的教育管理理念。學校領導應勇于創新管理思路,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提出具有學校特色的理念,不斷引領學校改革發展,形成良好教育生態。一方面,學校管理者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善于走進學生心靈,真正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要善于聽取學生意見,尊重學生人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應主動適應新常態下的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素養,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品行操守,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個性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的合格公民。另外,高校應積極探索實施精細化管理,構建學校高效運行的精細化管理體系,以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為出發點,確實把學校各項教育管理工作落在實處。
(三)強化大學生的德育工作
立德樹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高校應努力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動空間,著力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強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訓練,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形式,分階段將德育教育主題落實到實處,引導學生愛集體、愛同學、愛老師、愛父母,培養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系,說真話,講信用,做實事。同時,高校要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積極參與社會公眾事務的意識,鍛煉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動發展的能力。
(四)打造先進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在學校中校園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影響和陶冶著師生的思想和情感。高校應充分利用宣傳櫥窗、文化長廊、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網站、微信等輿論宣傳陣地,從細節入手、點滴做起,積極培養和宣傳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傳播正能量,倡導文明新風氣,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高校應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運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和大學生藝術團創造力,排演出更多更好的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優秀文化作品,讓大學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和激勵。
(五)培育新型的師生關系
高校應對教師的管理方式要進行創新,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配備專業輔導員和學業指導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對其進行答疑解難,做到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努力構建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的“朋友型”師生關系。高校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師生的良好感情,幫助學生在學習上掌握學習方法、解決學習困難,在生活上形成樸素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走向獨立,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老師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
作者:向凱 單位: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