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新式教育思想論文
一、袁世凱新式教育思想內容簡述
1.廢科舉
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對中國封建傳統教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其弊端也越來越大。1903年10月,袁世凱聯合兩江總督張之洞,奏陳遞減科舉中額辦法,指出“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學校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于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于各國。”[1]他將“廢科舉”與“興學堂”看作富國強兵的本源,針對守舊勢力強烈的反對以及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提出即使科舉不能立即廢除,也應加以變通,分科遞減。袁世凱試圖通過這一辦法,“務期科舉逐漸而盡廢”,[2]直到最后完全廢除的辦法。清政府雖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但十年之后才得到完全廢除。1905年夏,袁世凱與趙爾巽、張之洞等一起聯名向清廷遞呈《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并妥籌辦法折》,反復強調廢除科舉的緊要性。在督撫大員們的強烈要求下,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為挽救清朝政府下旨“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3]袁世凱“以后經常談論這件事,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慰的事情。”[4]至此,科舉制度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壽終正寢。袁世凱此舉功勞甚大,不可磨滅,其他人難以比肩。且不論他最終動機何在,但廢除科舉制度的確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
2.興學堂
袁世凱清醒地認識到,日本及西方諸國實力之所以如此強大,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教育制度極其完備,尤其是一些教授科學知識的新式學校相當健全,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這是他們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因之,大力創辦新式學堂乃當務之急。1901年4月25日,袁世凱向清延遞呈《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擇折》,在該折中系統性提出了10條新政建議:慎號令、教官吏、崇實學、增實科、開民智、重游歷、定使例、辨名實、裕度支、修武備。其中6條建議專為變革教育而提。袁世凱在山東巡撫任上,就適時擬定了《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上奏光緒皇帝“必須興學以培才。”[5]袁世凱看到,國家的強弱、人才的多寡和學校的興辦是緊密相連的。同時,袁世凱還認識到開辦新式學堂不僅可以培養專門的新政人才,而且對近代教育的普及和國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乃至最終實現國富民強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提請先在省城設辦大學堂,分齋督課,其中專齋相當于大學,正齋相當于中學,備齋相當于小學。獲準后,在山東首先辦起了一所官立山東大學堂。在離任前夕即1901年11月4日,他制定了《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該章程頗受清延重視,成為以后制定學堂章程的藍本。盡管學堂仍擺脫不了封建殘留保,如尊孔讀經,打躬作揖等,但與早前學制相比,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袁世凱對學堂教育的重視和傾力,對后續幾任山東巡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周馥、楊士驤等都極力開辦教育,山東教育的近代化歷程藉此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同年,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積極創辦新式學堂,在此類活動中身影繁忙。到任后,通過多種途徑籌集辦學經費,為解決辦學經費問題,袁世凱首先增加稅收,其做法是壟斷鹽業經營,提高鹽價;加征煙酒、印花稅;征收戶捐和地畝稅等。其次發行公債、興辦實業,從中獲取利息。再次,鼓勵個人捐資助學。他親自捐款兩萬兩作為私人辦學的資金。在他的帶動下,官吏鄉紳紛紛響應。對捐資興學者,袁世凱均奏報請獎,給以鼓勵。在此施政影響下,直隸省已然成為新政期間的“模范省”,袁世凱本人也成為地方督撫中的“政治明星”。此后,學堂的發展更為迅速。就整個直隸而言,據學部《光緒三十三年教育統計圖表》統計,有專門學堂12所,實業學堂20所,優級師范學堂3所,初級師范學堂90所,師范傳習所5所,中學堂30所,小學堂7391所,女子學堂121所,豢養院2所,共計8723所,學生164000余人,位居全國第二,而直隸學務資產480萬兩,名冠全國。成績之大可見一斑。在直隸教育的示范帶領下,中國教育開啟了快速發展模式,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在校生數量成倍增長。據不完全統計,至1909年,直隸地區就有各類新式學堂及教育所11201所,擁有教職工242247[6],據清政府學部統計,1912年,全國各類新式學堂有87272所,學生總數達到293萬多人[7]。它們是洋務學堂的延續和發展,是為袁世凱新政服務的。客觀上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
二、結語
考察袁世凱的教育活動,我們發現他在教育方面的許多舉措,具有很強的現代性,在教育領域的許多創見開中國風氣之先,這對于一位行伍出身的封建官吏來說實屬難能可貴;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也,他能應社會發展之大勢,順時而為,致力發展新式教育,體現出了那個時代上位者少有的進步性。袁世凱的教育活動新式舊規雜揉、進步保守相儕,表現了其思想的矛盾性、依賴性和不成熟性,但這并不能抹殺他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和貢獻。只有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才能真正把握住文明的脈絡,才能從歷史中吸取有益的養分,為當今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吳世勇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社科處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4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