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傳統下的人群間的交流互動稱為跨文化交際,例如亞洲文化和歐洲文化就是不同的文化傳統,在旅游行業中,主要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目的方面。包含了旅游人群和服務旅游人群的個人或團體。英語導游也是很常見的服務人群,他們的職責就是進行文化翻譯,讓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快速完成交流與合作。但是就目前現狀來看,許多英語導游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不能很好地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導游自身的問題以及跨文化交際發展的差異,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對此下面文章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導游,承德旅游業
一、承德旅游業中跨文化交際對英語導游的影響
(一)語言交際方面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古建筑真實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和時代特征,如“寺,閣,殿,壇”,很少有外國游客能清楚辨析這些古建筑的特點和風格。為了保持源語語言文化,譯者在做翻譯的時候,應根據建筑特性,對古建筑進行恰當翻譯。
語言作為交際的主要手段,在旅游業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承德市有許多著名景點,比如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等。我們發現在語言翻譯當中,避暑山莊通常翻譯成“(Chengde) Mountain Resort”;木蘭圍場翻譯成“mulan paddock”.這種翻譯過于隨意,不能很好地表達出歷史內涵。又比如“戒壇”譯為“The Vowing Altar”.這種翻譯有一些問題,“戒”被譯成“vowing”,而在牛津英漢雙語詞典里面“vow”的意思是發誓,這是指宗教活動當中的那種發誓行為,卻找不到“vowing”這個單詞。
這個單詞是我們自己杜撰出來的,根本不符合西方人的語法規范。如果考慮到“戒”字的原意和《圣經》里面的“Ten Commandments(摩西十誡)”的“誡”字一致,那么翻譯成“The Commandments Altar”就特別合適,也符合了西方人的文化傳統內涵,而且更流行。
語言作為導游最重要的基本功,在跨文化交際當中作用很大,直接關系到游客的旅游質量和服務的滿意度。目前,我們發現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音、理解、表達等方面,期望得到重視。
(二)非語言交際方面
非語言交際也很重要,對于導游的從業性質和從業質量不可忽視。比如導游的表情、延伸、服裝等,這些因素都會對跨文化交際發生作用。除了語言之外,非語言交際有時候更加直接有效,游客可以通過非語言交際更快地接受本地的文化內容和信息。
非語言交際主要包括體態交際和體觸交際。體態交際就是上述的肢體表達動作,但是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曾經有一位承德的導游向一位澳大利亞的游客豎起了大拇指,她的初衷是贊美,但是卻惹怒了游客。因為在澳大利亞,豎大拇指是不尊敬的意思。這就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展示。體觸交際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肢體進行接觸的時候,更要考慮到對方的文化背景,否則就會發生誤會。
(三)文化交流方面
無論是語言交際還是非語言交際,都是為了達到文化的交流和互動。因此,不僅要體現具體文化事物的表象內容,還要揭示真正的內涵,要做到傳神、達意、精準三點。比如金山嶺長城是河北境內的一段長城建筑,在具體的英文翻譯里面,提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詩“不到長城非好漢”.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He who does not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就是說到不了長城的人,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但是其實這句詩里面更深層次的意思是說:人要勇于克服艱難險阻,才能成功。所以應該翻譯為“A Man Who cannot spare his effort to conquer difficulties to reach the goal,is not a hero”.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游客也可以很快地體會到其中真正的文化魅力。
跨文化交際是我國獨特且重要的一種文化交流形態,它的出現絕不偶然,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合理趨勢。跨文化交際在旅游業當中包含的價值和精神內涵顯然具有積極的方面,因此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1]田穗文,龍曉明.旅游發展的跨文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02).
[2]安穎,潘曉倩.翻譯等值過程中避免信息流失的策略探討[J].文教資料,2006(03).
[3]胡信華.試論高職學生翻譯能力及其培養[J].福建論壇,2010(08).
相關閱讀: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的定位性
這篇英語教育論文投稿發表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的定位性,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也有很多外國人來中國經商觀光,茶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茶文化英語教學的基礎,論文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分析。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