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是我國明清之際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與美學家。《閑情偶寄》是其在大約六十歲時候總結出的生活思想和情致而創(chuàng)作的一本奇書。有人曾這樣評價這本書:“十七世紀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部分,專事談論人生的娛樂方法,叫做《閑情偶寄》,這為中國人生活藝術指明了方向”。或許是與其生活經歷有關,這本書的言語中透露了李漁的平民意識和生活智慧,尤其體現在家具設計方面的智慧,非常難得,也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下面文章從李漁的人生經歷開始分析,進而分析其所設計的家具,以及思考我們未來城市建設以及生活經營。
關鍵詞:李漁,平民意識,生活智慧,閑情偶寄
一、李漁的生平
李漁生活于明末清初,此期朝代更替,社會動蕩不安,他的生平可謂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浮生碌碌,李漁在這樣的時代里不斷成長與成熟,他以一種悠游林下的閑情雅興體味生活、感知生活,并將他對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在他的奇書《閑情偶寄》之中。
李漁,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享年70歲。年幼時李漁家境殷實,生活富足,且所受啟蒙比較早,小小年紀便能讀書寫字,滿腹才氣。直到18歲時,李玉德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困境重重。在為父親辦葬禮的期間,按照當地的習俗,親人應該要回避,可李漁卻反其道而行之,認為父親的靈魂會回來看望他們,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回煞辯》來批判當地的這種迷信的思想。可見李漁雖受封建文化的教育,卻與常人與眾不同。
后來他在童子試中也表現出其獨特的思想與創(chuàng)新點,更被冠以“神童”的稱號,可見其天賦異稟。但李漁卻在之后的考試中名落孫山,從此,李漁斷了仕途之心,走起了一條古代文人少有的道路,通過賣賦售文來解決自家生計。他刊印自己的小說、經營書坊、帶領自家戲班在全國各地演出,從而謀得生活費用。這其中李漁所經歷了種種社會的人情世故,也發(fā)現了許多奇文怪事,這些生活背景和他的思考使得《閑情偶寄》一書充滿平民意識與生活中的智慧。
二、《閑情偶寄》中李漁的平民意識
李漁的后半生是光彩榮耀的,與高官才子多有交往,但他前半生的經歷給了李漁許多生活感觸,他的性格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他總站在貧苦家庭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他們尋找一些實用的設計或生活經驗等。這種對平民的感同身受在《閑情偶寄》一書中表現地尤為明顯。
在居室部一章,提到關于建造房屋的問題,李漁認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還自認為自己是貧寒之人,“予貧士也,僅識寒酸之事”。當時社會上的文人雅士絕不會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平民或根本不屑于談。而李漁卻大膽的談論,并從平民百姓的角度進行思考。在談論到“設窗借景”時,李漁再一次強調無論富貴還是平常百姓家都可以采用此做法來增添生活的情趣,“是此窗家家可用,人人可辦,詎非耳目之前第一樂事”。《零星小石》這一篇,李漁直觀地表述了富貴之家有其行樂之法,貧寒人家也有其快活之道,并且直接在文中敘述平常百姓沒有財力物力時,不必建立假山,只要將石頭有情致的擺放,就能滿足愛石之心:“貧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無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特立,安置有情,時時坐臥其旁,即可慰泉石膏盲之癖”。
《器玩部》專談日常器物以及把玩之物,包括:幾案、椅杌、床帳、櫥柜、箱籠、古董、爐瓶、屏軸、茶具、酒具、碗碟、燈燭、箋簡等等。這些尋常百姓用的物件更為文人雅士之避諱之處,李漁不僅談論而且還如椅子、凳子這類基本家具進行創(chuàng)意的設計,力求使用簡便的方法為百姓做些實用的設計,其平民意識立竿見影。如他設計的暖椅和涼杌,簡單實用;櫥柜應“無他智巧,總以多容善納為貴”等,可見李漁善良智慧,具有平民意識并且原意為百姓分憂的高尚品質。
三、《閑情偶寄》中李漁的生活智慧
也正是因為李漁具有平民意識,使得他在生活中愿意多思考、多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多適用于不同階層的生活智慧的結晶。
(一)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理論
房屋的整潔需要經常灑掃,李漁認為這也是一門學問:“欲去浮塵,先用水灑......灑掃過數日,必留一日勿灑,止令童子輕輕用帚,不致揚塵,是數日所積者一朝去之,則水土交相為用,而不交相為害矣”。空間器物陳設也有規(guī)律可循,第一就是“忌排偶”:“當行之法,則有時變化,就地權宜,視形體為縱橫曲直,非可預設規(guī)模者也”擺放物件的正確方法應該是根據具體的地點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與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第二就是“貴活變”:“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終年匏系一處,則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機,非善用古玩者也”,意為陳設位置經常變化會給空間增添生機。
《頤養(yǎng)部》總結了李漁的一些養(yǎng)生之道,其中許多道理雖然是沒有科學證明與依據的,但卻是符合情理的。他認為的快樂應該從內心獲取,而不在于外界:“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聽琴觀棋、看花聽鳥、蓄養(yǎng)禽魚、澆灌竹木”都是頤養(yǎng)身心之道。
(二)日常生活中的實用設計實踐
李漁關于設計實踐的內容,集中體現在《居室部》以及《器玩部》,下面筆者就舉例分析其設計中的智慧。
李漁曾設計過一種“活檐”(如圖1所示),十分實用,晴天反過來撐,可以當做天花板,雨天則正過來撐,可以阻擋雨勢淋入家中。此外,名氣比較大的就是李漁設計的幾種窗戶,有縱橫格、欹斜格(系欄)、屈曲體(系欄)、尺幅窗、梅窗 、湖舫式、便面窗外推板裝花式 、便面窗花卉式和蟲鳥式等圖式,十分具有情趣,可以陶冶情操。李漁還突發(fā)奇想,設計了多種類的聯匾,有:蕉葉聯、此君聯、碑文額、手卷額、冊頁匾、虛白匾、石光匾 、秋葉匾,可見李漁才情之卓越。
在家具設計中,李漁也有很多代表作。例如茶壺的設計應該“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憂,再曲則稱棄物矣”,因為如果彎曲的話,倒水時茶葉很有可能堵住茶嘴;還有儲存茶葉的罐子“止宜用錫。無論磁銅等器,性不相能”。沒有空調的古代,李漁還設計了適用于寒冬的暖椅(如圖2所示),由此李漁給自己評價“永無呵凍之勞,此又利于事者也”,李漁的設計思想的確具有當時傳統(tǒng)社會中少有的創(chuàng)新與實用意識。
四、結語
《閑情偶寄》這本書總結了李漁的藝術追求與生活經驗,其中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學習并傳承古人的智慧,不斷地創(chuàng)新,應該時刻具備如李漁一般的平民意識,做全適性設計。關注社會,關注實事,發(fā)現生活的樂趣與美,以及生活中很多小細節(jié)所體現的智慧,生活才是我們的靈感來源。例如,當今我們的城市建筑一棟棟建立起來,可細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一棟棟大樓如同一個模板刻出來一樣,非常形似、毫無新意,我們應當學習李漁“貴活變”的精神,結合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基本情況來設計,做到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2]李漁.閑情偶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朱海迪,李漁.《閑情偶寄》的環(huán)境美學思想管窺[D].咸陽:西藏名族學院,2011.
[4]杜書瀛.閑情偶寄·窺詞管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相關閱讀:2017文學雜志投稿哪些期刊容易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