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面對破壞性的生活挑戰時的表現及隨機應變能力被稱為家庭抗逆力。本文作者以已婚軍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影響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的因素,結果顯示:青年軍人家庭的抗逆力對于是否兩地分居沒有差異,但在不同年齡段和是否有孩子有一定的差異;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與家庭社會支持、家庭滿意度呈正相關,家庭滿意度與家庭社會支持成正相關,家庭抗逆力、家庭滿意度與家庭壓力成負相關;青年軍人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抗逆力、家庭壓力與家庭抗逆力的關系中存在促進作用,因此作者建議從軍人家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態度兩方面提升軍人家庭的抗逆力。
關鍵詞:青年軍人家庭,家庭抗逆力,影響因素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家庭,是軍人背后強有力的支柱,軍人家庭是否安穩將關系到軍隊戰斗力和國防競爭力。有研究表明,壓力通常是軍事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困境可能導致軍人家庭壓力堆積、抗逆力被削弱(ErodeResilience),但也有家庭能在逆境中適應良好,維持良性運行。壓力會影響生活滿意度和婚姻質量,社會支持系統對于軍人家庭抵抗壓力具有重要作用,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將有助于軍人家庭適應軍事生活帶來的壓力。
那么,我國青年軍人的家庭壓力、家庭抗逆力和社會支持及家庭滿意度現狀如何?家庭抗逆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家庭抗逆力與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家庭滿意度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些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二、文獻回顧
(一)軍人家庭面臨的壓力及其抗逆力
由于軍事生活的特殊性,軍人家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諸多壓力。有研究表明,軍人家庭需要學習適應各種應激事件,如頻繁的搬遷、軍事部署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壓力可能會對軍人家庭及子女產生負面影響。兩地分居是許多軍人家庭都會經歷的壓力事件。國內外研究表明,兩地分居會危害軍人的婚姻與幸福,對軍人的孩子、配偶等家庭成員產生負面影響。但也有證據表明,兩地分居對婚姻穩定性的影響并不大,甚至具有積極的作用。
家庭抗逆力是家庭承受破壞性的生活挑戰并從中復原(反彈)、變得更強大和更隨機應變的能力。良好的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和家庭溝通/解決問題過程、強烈的家庭凝聚力、家庭意義、身體和情感上的抗逆力、擴展的支持系統等將有助于軍人家庭應對軍事生活的壓力。
(二)家庭壓力、家庭抗逆力與家庭滿意度、社會支持
壓力情境會逐漸削弱家庭維持其作為一個整體的完整性,降低個體對于生活的滿意度。社會支持是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家庭能借助社會網絡關系的支持而更具耐受性,孤立、缺乏社會支持的家庭容易在壓力下出現功能失調。家庭滿意度是個體對當前家庭婚姻生活狀況滿意度的主觀感受和評價,是衡量個體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社會支持是壓力的緩沖器,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個體也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而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已獲得的心理狀態,它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個體未來的行為、心理狀態和心理社會系統,提高生活滿意度能有效促進個體的健康和幸福。
三、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
第一,青年軍人家庭。本文的青年軍人家庭是指在我國服現役、夫妻雙方年齡均在44歲以內的已婚軍人家庭。
第二,家庭抗逆力。家庭抗逆力理論代表人物之一,walsh提出家庭抗逆力包括三個關鍵維度: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本研究將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軍人家庭的抗逆力狀況。
第三,家庭壓力。本文的家庭壓力即指軍人家庭所面臨的壓力。筆者從經濟壓力、精神壓力、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翁婿關系、子女教育、照料子女、照料老人、照料病/殘家人、就業壓力等10項生活事件來考察軍人家庭的壓力來源。
第四,社會支持。本文將社會支持界定為:來自正式或非正式社會系統的支持,這些支持包括精神和物質支持,具有幫助個體和家庭減輕壓力、克服困境等功能。本文主要通過軍人家庭應對困難的對策、社會支持的來源及內容、獲得社會支持的渠道等方面來考察軍人家庭的社會支持狀況。
第五,家庭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反映的是個體對家庭的主觀評價。本文的家庭滿意度包括生活滿意度和婚姻滿意度兩個維度,考察的是軍人對其當前生活和婚姻的滿意程度。
(二)研究假設
根據文獻回顧,本文提出了三項研究假設。
第一,兩地分居與非兩地分居軍人家庭在家庭壓力、家庭抗逆力、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等變量上存在差異。
第二,家庭壓力和家庭滿意度是影響家庭抗逆力的兩個重要變量,且家庭壓力不僅直接作用于家庭抗逆力,還可能通過影響家庭滿意度間接影響家庭抗逆力。
第三,家庭社會支持和家庭滿意度是影響家庭抗逆力的兩個重要變量,其中家庭社會支持不僅直接作用于家庭抗逆力,還可能通過影響家庭滿意度間接影響家庭抗逆力。
(三)研究對象和研究工具
筆者在某軍隊院校抽取了134位已婚在讀研究生,他們來自全軍各大戰區的不同單位,共發放問卷134份,回收問卷134份,其中有效問卷128份,問卷有效率為95.5%。在128份有效問卷中,兩地分居家庭71戶,非兩地分居家庭57戶;婚齡1~3年的家庭42戶,4~7年的家庭48戶,8~25年的家庭38戶;有孩子的家庭102戶,還未生孩子的家庭26戶。
本文采用自制問卷,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軍人家庭基本情況”,包括軍人個人的性別、年齡、學歷、級別、婚齡、工作性質、工作危險性等以及軍人配偶的年齡、學歷,軍人家庭撫養小孩的數量、贍養老人的數量、家庭類型、家庭共同居住成員等家庭情況。第二部分是軍人家庭抗逆力量表。該量表依據Walsh教授的家庭抗逆力理論編制而成,共55道題目,包括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三大維度,采用4點量表計分,選項包括“很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較符合”“很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家庭抗逆力水平越高。
家庭抗逆力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7,家庭信念系統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2,家庭組織模式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8,家庭溝通過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9。第三部分是軍人家庭面臨的壓力、社會支持狀況、家庭滿意程度等。其中,社會支持狀況的考察參照了國內學者肖水源(1987)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Rating Scale,SSRS)》。該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物質支持)、主觀支持(精神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家庭滿意度的測量采用5點計分法,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強。
四、結果與分析
(一)人口學變量差異
1.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從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及各維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的均值為165.21,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的均值處于44.54-62.16之間。
2.各變量在是否兩地分居維度上的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檢驗兩地分居與非兩地分居青年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總分及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等指標上的差異。表2的結果顯示,兩地分居與非兩地分居青年軍人家庭在以上指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各變量的年齡差異分析
軍人所處的年齡段不同,其家庭的抗逆力、組織模式、溝通過程、社會支持、家庭壓力都存在顯著差異。
具體來說,軍人年齡處于25~30歲之間的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家庭社會支持上的得分高于軍人年齡處于31~40歲的家庭,在家庭壓力的得分上低于軍人年齡處于31~40歲的家庭。軍人配偶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家庭在家庭組織模式、家庭壓力上存在顯著差異,軍人配偶年齡處于22~30歲之間的家庭,家庭組織模式得分高于配偶年齡處于31~40歲的家庭,在家庭壓力的得分上低于配偶年齡處于31~40歲的家庭。
4.各變量的婚齡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上的婚齡差異。不同婚齡軍人家庭在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滿意度、家庭壓力上存在顯著差異。婚齡處于1~3年的軍人家庭,其家庭組織模式的得分高于婚齡在4~7年以及8~25年的家庭,家庭壓力得分低于婚齡在4~7年以及8~25年的家庭;婚齡處于1~3年的軍人家庭,其家庭滿意度的得分高于婚齡4~7年的家庭。不同婚齡的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家庭信念系統、家庭溝通過程、家庭社會支持的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5.各變量在是否有孩子維度上的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撫養孩子數量不同的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上的差異。
有無孩子的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和家庭壓力上存在顯著差異,沒有孩子家庭的家庭抗逆力得分高于有孩子的家庭,其家庭壓力得分低于有孩子的家庭。在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上,家庭有無孩子差異不顯著。
6.各變量在贍養老人個數維度上的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贍養老人數量不同的青年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上的差異,結果如表6所示。贍養老人數量不同的軍人家庭在家庭抗逆力及其3個維度,以及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7.各變量在居住狀況維度上的差異分析
本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的家庭居住狀況差異。軍人家庭居住狀況不同,家庭壓力差異顯著,其中配偶獨居、夫妻二人同住以及與老人同住三者的家庭壓力得分均低于與孩子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家庭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在不同家庭居住狀況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及各維度與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的相關分析
青年軍人家庭抗逆力以及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3個維度與軍人家庭社會支持、家庭滿意度顯著正相關,家庭滿意度與家庭社會支持顯著正相關,軍人家庭抗逆力、家庭組織模式、家庭溝通過程、家庭滿意度與家庭壓力顯著負相關,軍人家庭信念系統、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壓力相關性不顯著。
(三)青年軍人家庭滿意度中介效應分析
本文假設家庭社會支持為x1,家庭抗逆力為Y1,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抗逆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來提高家庭抗逆力。
本文假設家庭社會支持為x1,家庭信念系統為Y2,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信念系統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來增強家庭信念系統。
本文假設家庭社會支持為x1,家庭組織模式為Y3,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組織模式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來增強家庭組織模式。
本文假設家庭社會支持為x1,家庭溝通過程為Y4,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溝通過程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來改善家庭溝通過程。
本文假設家庭壓力為x2,家庭抗逆力為Y1,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壓力和家庭抗逆力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來降低家庭抗逆力。
本文假設家庭壓力為x2,家庭信念系統為Y2,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壓力和家庭信念系統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來降低家庭信念系統。
本文假設家庭壓力為x2,家庭組織模式為Y3,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壓力和家庭組織模式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來削弱家庭組織模式。
本文假設家庭壓力為x2,家庭溝通過程為Y4,家庭滿意度為M。家庭滿意度在家庭壓力和家庭溝通過程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從回歸系數可知,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來破壞家庭溝通過程。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1.各變量在是否兩地分居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顯示,青年軍人家庭的抗逆力及其各維度、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等在是否兩地分居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結果。王巍研究發現,兩地分居時間越長,青年軍官的婚姻質量越低;共同生活時間越長,婚姻質量越高。
研究抽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在軍隊院校長期(一年以上)深造的青年軍人,在入學前不管其家庭是否兩地分居,入學后幾乎都變成了兩地分居(除非其家庭剛好安置在就讀學校所在城市)。家庭當時所處的狀態對青年軍官感受到的家庭抗逆力、家庭滿意度、家庭社會支持、家庭壓力等是有影響的。因此,未來研究要注意對研究對象在一定時期內是否兩地分居作出嚴格區分,并且最好能深入到基層部隊搜集一線資料。
2.青年軍人家庭壓力的人口學變量差異
研究發現,青年軍人及其配偶年齡越大、婚齡越長,家庭壓力越大;有孩子的家庭比沒有孩子的家庭壓力大;與孩子和老人同住的家庭壓力最大,夫妻二人同住的家庭壓力最小。因此,青年軍人家庭的壓力與其家庭生命周期是密切相關的。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需要處理的生活事件越多,如孩子教養問題、老人照料問題等,家庭所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以往有關其他群體的壓力研究也有類似結論。家庭在同一時期內面臨的壓力源事件越多、持續時間越長,發生家庭危機的可能性越大。
3.家庭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研究發現,青年軍人家庭社會支持越豐富,其家庭滿意度越高,家庭抗逆力越高;且家庭滿意度在家庭社會支持和家庭抗逆力及其3個維度之間存在中介作用,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來增強家庭抗逆力。青年軍人家庭的家庭壓力越大,其家庭滿意度越低,家庭抗逆力越弱,且家庭滿意度在家庭壓力和家庭抗逆力及其3個維度之間存在中介作用,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來降低家庭抗逆力。以往研究常將滿意度作為結果變量,社會支持、個體心理韌性等因素常是生活滿意度與壓力等變量的中介變量。本研究發現,家庭滿意度是家庭社會支持與家庭抗逆力、家庭壓力與家庭抗逆力的中介變量,家庭社會支持會通過提高家庭滿意度而增強家庭抗逆力,家庭壓力會通過降低家庭滿意度而削弱家庭抗逆力。
(二)啟示及建議
本研究建議,在實務環節從內外兩方面來提高軍人家庭的抗逆力。
1.改善軍人家庭的外部環境
有研究顯示,家庭抗逆力并非完全來源于軍人夫婦自身,還在于軍人家庭可獲得的支持性機構和服務。強大的正式和非正式社區連接網絡是提高和維持軍人家庭抗逆力的基礎。而本研究發現,青年軍人家庭的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親戚、朋友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來源于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幫助較少。未來需要通過政策、倡議和項目來解決軍人家庭的特殊需求,為軍人家庭爭取更多正式的社會支持。
2.引導軍人家庭的內在態度
家庭滿意度作為個體對家庭生活的主觀評價和認知,體現的是個體的心理狀態?,F實生活中,外部因素有時是個體或家庭難以把控的,但內在心理態度、認知等是可以自我調節的。對此,可以著力于三個方面的引導。第一,提高軍人家庭對于社會支持的領悟能力。領悟社會支持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感知和評價,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較高的個體能較好感知社會支持資源,有利于減少沖突,增強個體與小環境互動的協調一致性。第二,引導軍人家庭多關注家庭的優勢和資源。家庭抗逆力理論是“優勢取向”(Strength-Based)的,強調激發家庭的優勢與潛能來應對挑戰,獲得正面的轉化與成長。第三,通過壓力、情緒管理等方法提高軍人家庭成員對壓力和情緒的管控能力,以此提高生活掌控感和效能感。通過以上方法引導軍人家庭樹立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提高其家庭滿意度,進而提高家庭抗逆力。
由于軍人職業的特殊性,本研究未能獲得更多來自軍隊一線單位的樣本,希望未來研究能得到數量更多、多樣性更強的樣本。此外,軍人與家屬兩地分居、工作繁忙等原因可能造成軍人對家庭難以事無巨細地關心和了解,未來可以從軍人配偶的角度來探討軍人家庭的抗逆力,對比研究軍人和軍人配偶對于家庭抗逆力的評價與感知。希望有更多以軍人家庭整體為對象的研究,了解分析軍人家庭抗逆力的影響因素及影響路徑。
相關閱讀:職稱論文發表網站淺析當代軍人國家意識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