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因為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不同,對其價值觀,行為模式等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從而使人類歷史的管理思想也有所不同,本文通過分析中西方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對管理思想的影響,對兩者的差別做出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中西方,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管理思想
廣義的社會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在管理思想的演進過程中,社會環境與它不斷博弈的過程,給予管理思想以深刻的影響。
而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社會文化傳統是某一社會群體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思想及情感等。文化的引導力貫穿于管理思想的全部發展階段,于有形或無形之中影響著管理思。總之,兩者在管理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做簡單的分析比較。
一、中西方社會環境對管理思想的影響
管理實踐是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的,但它受迥然不同的經濟、政治等社會環境所影響。
(一)中國的社會環境對其管理思想的影響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總是在重復著王朝從興起到被推翻的往復。受封建主義專制制度的影響,我國傳統中推崇以君主專制為本位的中央集權制。因此,管理理念中延續權力、層級的強調。這種體制在組織上等級森嚴;在領導上強調絕對服從;重視整體和控制,忽視個和反饋。
從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模式上來看,中國一貫“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在這種環境下,農業生產必須注重實際和應用。管理一方面講求人間實務;另一方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成了中國人求穩的中庸精神。表現在管理行為上則力求使事物保持適度、協調。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處的一面臨海、三面陸路的地理位置,使中國的管理活動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向心。力求實現“四夷賓服”的理想,重在加強中央集權。二是求同。管理體制和思想幾千年來保持著自己的特點和體系,強調統一。三是重人。我國血緣宗法關系非常緊密,因此管理活動的中心是“人”,是一種“人文主義型”的管理。
(二)西方的社會環境對其管理思想的影響
早期管理思想形成的時期,工廠制度形成,又由于新教教徒的鼓勵,君主制管理哲學被摒棄,社會日益加強了對經商和管理的重視。人們開始設法通過有組織的努力去滿足自己,從而使管理作為一種活動而興起。以斯密等為代表的早期管理思想學派提出“經濟人”的觀點:經濟現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義目的的人們的活動所產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勞資矛盾尖銳,新興工業不斷出現,職工的結構改變。社會形勢的變化,突出了企業的經營決策問題,要求管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這個時期引入了“社會人”的概念,開始把把人作為管理的中心。在當代,國際局勢日益復雜、科學突飛猛進,信息化和全球化給管理理論的發展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中西方傳統文化對其管理思想的影響
中西方傳統文化因其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以不同的姿態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使得中國和西方最終形成不同的文化形生產力發展軌跡和管理思想的特色。
(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其管理思想的影響
以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為基礎,受到宗法制度和專制制度等社會政治結構的影響。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以“仁”為本。它在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管理哲學。以儒家為主的思想認為應該通過“仁”的自我修養達到“德”的境界。儒家的這種世界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今天很多中國人都講科學發展觀。
2.無為而治。“無為”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則。“無為”就是尊重世間萬物各自發展的規律,從而達到“無不為”的境界。管理上來說,就是通過對大局的把握及理念上的影響,具體工作無需事必躬親,使得各盡所能,從而達到管理的高效率。
3.禮義為重。中國傳統文化以“重義輕利”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最高準則。當他人利益受損時,應該以他人利益為準,是謂“義”。它的邏輯基點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從而達到“安人”的目的。
4.中庸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以講究中庸之道,其基本含義是:“過猶不及”。強調“不同”基礎上的合作共贏。中國古人從對自然界的觀察體驗中,建立了“中”這種樸素的辯證觀。這它的它的的來說,就是通過對大局的把握及理念上的影響,把也會促使不同的指導下,管理行為通常力爭使事物不致處于過分偏離穩態的狀態,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二)西方的傳統文化對其管理思想的影響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包括兩種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這里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1.世界觀。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認為,一切知識和理論必須接受經驗事實的直接檢驗,注重物質和實踐。
2.人生觀。美國則遵循先個人而后社會的價值取向。認為個人的價值、利益是最重要的。法德在其文化環境下,尤其是在法國,“民族再生”乃是至上的價值追求。
4.道德觀念。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崇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重視國家的法治建設,不重視人倫感情。
5.思維方式。西方國家一般偏好邏輯思維和歸納分析思維,注重嚴密論證即經驗事實的驗證,習慣直線式的思維方式,并習慣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整體的思維程序和方法。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的整合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沖突,主要是由于雙方價值觀的差異所造成的。但是隨著知識、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管理思想與模式也必然進行變革和調整。生產的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也會促使不同國家管理思想的互相融合,主要以集體取向和人本觀念為主的東方管理思想與以個體取向和效率優先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
首先,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對外的掠奪史,而東方的智慧告訴人們,在大家具有相同實力的情況下,和諧才是取得最大利益的最好辦法。其次,對于組織應該明確分工,以分明的職權來實現組織的高效,是西方管理思想對于人類的巨大貢獻。但是在人類的本位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力量,既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心理上所需要的依賴,又是推動活動前進的動力之一。最后,西方的理性思維研究人應該是怎樣,而不考慮人是不是能夠完全這樣。
但在人在一生中樹立起的信仰,對于一個人今后的思想行為起著潛在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東方文化主要體現在以靈性為主的思維方式,主要依據自律、傳統的權威、情感等的引導來調節各種關系。如何使得理性標準起到完全的作用,同時又有公認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來使人自律,是人類共同的奮斗目標!
總之,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各有優勢和弱點,先以西方管理思想的理性思維為基礎,來保證管理的“合理”,再融合東方管理思想的非理性思維,保證其“合情”,把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在精神結合起來,最終達成管理的科學邏輯性,是我們應該去追尋的管理的基本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 儒家管理哲學對現代化管理的啟示,廣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0期。
[2] 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3] 郭成綱,西方管理學說史,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8月
相關閱讀: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投稿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