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研究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記載和解釋人類進程的一門學科。歷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學習此學科的意義在于發掘真實的過去,讓學生學會總結過去,并遠眺未來的生活,借古論今,以史為鑒。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標導學模式以落實課時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活動建構為教學形態,以當堂達標為主要目標,以制定教學計劃、展示教學目標、依據要點內容安排教學過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檢驗教學成果為基本元素,以設計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和終結性評價為基本步驟。
一、設計教學目標
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初始環節是目標導學。教學目標的設計有三個功能:第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回顧舊知識、觀看影像資料等方法,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內容導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第二,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引導作用。第三,明確的課時目標具有測量性,可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從而更積極地進行學習探究。以《科舉制的創立》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可設計為:科舉制產生和正式確立的時間;明確科舉制產生的主要原因及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科舉制的影響等。筆者在教授這篇課文前先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將隋唐之前各朝各代考試的情境通過影像資料展示出來。觀看影像資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他們對后世選官和考試制度改革的好奇,從而激發其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學生對影像資料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等進行觀察,使其明白過去的選官多是任人唯親,國家很難將真正的人才選拔出來,官員的選擇逐漸為世家大族所掌握。教師通過設計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學習,促進學習活動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二、開展活動構建
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是活動構建。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了解新知識的主要內容,然后將自己的學習過程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展示,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存在的錯誤予以糾正。這過程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很好地使教師的指導作用得以發揮。以《西方文明之源》為例,筆者根據課文內容設定了三個課時目標:
(1)雅典民主的建立需要經過多少個階段,其主要內容是什么。
(2)古羅馬的政體以及羅馬法的發展過程是什么。
(3)東西方文明有何不同之處。然后根據學生的需要或者興趣對其進行分組,組里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完成小組目標。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使他們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分享精神。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其學習能力,其他學生也可以從中學習,補充自己知識點不完善的地方。對于書本上沒有明確答案的第三個課時目標,教師可指導學生將以前學習過的中國古代文明與新知識相結合來思考,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總結出東西方文化發展的特點,鍛煉其歷史思維能力。
三、檢測學習結果是否達標
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最后環節就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檢查課時目標的完成情況。這也是目標導學模式的關鍵環節。教師應根據課堂內容來設計相關的檢測題目,題型應豐富多樣,內容應涵蓋教學目標,還要在其難度和題量上保障檢查的可信度與有效度。在課堂上,教師應督促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檢測,然后及時進行批改,根據所發現的問題調整教學,再進行具有針對性地點評,從而使課堂教學目標得以進一步實現。檢測題目應根據教學目標、課時目標等進行編寫,因為是課堂測試,所以題型應以填空題和選擇題為主。以《鴉片戰爭》為例,由于學生常常會把《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附屬條約以及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所以這份試題圍繞著《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和內容以及鴉片戰爭產生的主要原因和意義展開。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以后,筆者將事先編寫好的試題發放給學生,并規定答題時間為五分鐘,然后要求學生互評從而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教師應及時從課堂測試中掌握學生的學習結果并給予適當的輔導,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規范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學習運用目標導學教學模式,通過設計教學目標、開展活動構建并對學習效果及時進行評價,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吳慧萍 單位:甘肅民勤縣新河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