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探討
加強素質教育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1349”育人模式是對素質教育的積極探索。該模式從“以生為本、成人成才”的大學生教育理念出發,緊密結合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實際,要求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盤活育人氛圍,從而使大學生的教育能夠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一“、1349”育人模式概述
“1349”育人模式是指:堅持1個理念,即“讓學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機會”;圍繞3個維度,即“改革第一課堂、活躍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積極搭建4個平臺,即“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三創育人”;讓學生參加9個活動,即參加一周公益勞動、完成一次素質拓展、加入一個社團、走進一次街道社區、加盟一個創業團隊、主持一次主題班會、接受一次心理咨詢、參加一次志愿活動、挑戰一次自我極限?!?349”育人模式不僅蘊含著素質教育的目的,而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二、“1349”育人模式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當下,多數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缺乏整體性,未形成統一體系。要想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必須進行素質教育平臺的組織形式創新?!?349”育人模式正是我校提出的特色平臺和統一體系,該模式圍繞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實踐,提出了更為具體、樸素的素質教育踐行方式,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具有較強的契合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思想趨向多元化,偏重理論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難以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1349”育人模式從社會實踐出發,讓學生走進社團,走進社區,了解我國的社會形勢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社團活動的開展中體會團隊交流溝通與協作的內涵,從而思考如何塑造自己才能符合社會要求。
(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提升人文素質
實踐證明,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人格。復旦高材生毒害室友的事件,為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要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大學生靈魂的陶冶,使其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儒雅的風度氣質。“1349”育人模式提倡搭建“文化育人”平臺,要求學生積極參加公益勞動,從勞動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價值,從街道社區生活中體驗社會對個人道德倫理的要求,從主題班會的交流討論中認識社會主流的情感道德觀念。這些內容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具體要求。
(三)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
紀律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正解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當下,許多不良思想對大學生紀律意識的破壞不容小覷。請客送禮獲己所需、老實人吃虧等各種不良意識滲透到了很多大學生的潛在思維中,對其職業生涯發展非常不利。因此,處理好自己與社會以及社會、群體與自我關系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349”育人模式提倡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在團隊中培養大學生遵紀守規的習慣,遵守交往合作秩序。在創業團隊中,掌握利益蛋糕的分配原則,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在社區街道中,感受社會關系的復雜性,鍛煉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
三、大學生素質教育面臨的幾點問題
(一)傳統教育模式與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
擁有專業技能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是新時代的人才需求標準,我國目前的大學生教育體制與此要求存在較大沖突。在小學與初中階段,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區分標準主要是“分數”與“是否聽話”,這樣的價值導向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進入大學,學生及家長甚至一些學校普遍抱著“松口氣”的心態放任對學生的約束管理,導致很多大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缺乏素質提升的主動性,致使走出校門后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二)教育不能區別對待,對問題的學生個性特點處理
價值觀、人生觀是指導一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理念,當下很多大學生對“集體利益為重”“奉獻敬業”等起碼的道德理念持懷疑態度,工作與生活消極,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道德水準要求。但大學教育卻將這種思維歸于個人的性格差異,未給予有效矯正。
(三)重說教、輕實踐
傳統的“課堂說教”缺乏參與性與互動性,導致很多學生對課堂有較大的抵觸情緒。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得不到提升,知識得不到鞏固,這與素質教育中實用人才的培養要求相去甚遠。
四、正確實施“1349”育人模式的建議
(一)優化機制和路徑,做好“1349”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
任何好的制度,出臺是前提,落實是關鍵。在“1349”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應由學校黨政聯合牽頭,制定并分解目標,按照分工負責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另一方面,要優化素質教育的實施路徑,以黨團、教學、學工、社團4條路徑為主要渠道。黨團側重增加學生的黨團知識、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教學側重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學工側重學生日常德育和事務管理,通過心理咨詢、學生資助、就業創業服務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積淀,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就業能力;社團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協作意識,鍛煉交往能力。
(二)教師要加強指導
“1349”育人模式使學生極大限度地與社會對接。教師應該積極做好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做到有的放矢?!?349”育人模式雖然要求比較具體,操作性強,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保障工作。將課堂延伸至社會實踐層面,教師的工作更加繁重,需制定培養目標,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思想變化,研究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點,評估實施效果,改善實施計劃,拓展活動形式。
(三)優化社團管理,提高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1349”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中,社團不僅起到了活動的組織作用,還能夠成為學生自主管理的載體。因此,學校應加強社團管理,為“1349”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良好環境。應建立多元化的社團發展格局,推動各類社團均衡發展。學校應積極為社團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包括場地、設施、經費、指導教師等。對社團成立進行嚴格把關,引導并幫助社團做好自身建設,利用社團活動以及社團成員交流溝通機制,更好地實施各項教學要求。
(四)深入調查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優化實施形式
“1349”育人模式堅持“讓學生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機會”這一理念,要求在實施過程中迎合學生興趣,提高參與積極性。教師作為“1349”育人模式實施的設計者與指導者,應針對每次教育活動的目的,積極搜集學生對活動的建議及要求,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激發學生思考,寓教于樂。
(五)以實踐鍛煉學生的自我塑造能力
“1349”育人模式提出了“改革第一課堂、活躍第二課堂、延伸第三課堂”3個維度,旨在摒棄傳統的說教式課堂教育,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體會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的運用方式、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在“1349”育人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學生專業知識運用、人文素質觀念層次的提升設計各項活動。比如根據學生的培養方向選擇實踐地點及實踐情境,使學生能夠自然切入知識的運用過程,或者潛移默化在活動過程中改變以往一些錯誤的觀念。大學生素質教育是社會人才需求對于教育界提出的任務,是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基礎?!?349”育人模式圍繞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較為明確的實施指標。在實施過程中優化機制和路徑,需要全校教師圍繞實施目的,創新實施形式。既要使學生感興趣,又要使學生有所得,最終實現大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個性發展。
作者:何振華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