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創新
作為大學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普通高校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近些年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越來越得到廣大高校的重視。但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當今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出現了新的特點,對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各種價值觀念也充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作為一群最易接受新事物、最易受外來觀念影響的人群之一,在思想道德觀念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信息時代的影響下,微信、微博、網站等各類信息傳播媒介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影響越來越大,其中的各種信息種類繁多、紛雜,現代與傳統、虛擬與現實、歷史與當代、中華文化與西方文明等各種信息相互交織,讓大學生在信息接受時出現迷惘與困惑,這就很有可能對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產生不利影響。而與此同時,某些西方國家利用網絡信息傳播的便利,不斷向我國進行意識形態輸出,其中不乏各種腐朽、墮落的思想價值觀,這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嚴重擾亂了他們本來已經初步成形的科學、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導致在實際生活中某些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推崇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如何在充分運用網絡時代帶來的便利條件的同時,防止西方腐朽思想的沖擊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呈現多樣化
新形勢下,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普及的影響,讓大學生有了更多地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完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在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更便捷、方便的工具的同時,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師教、學生學這種灌輸式的單向教育方式,而互聯網這種網絡式的信息獲取方式卻是交互性、多元性、開放性的,大學生在網絡中可以自主選擇意欲獲取的信息以及獲取信息的方式,這對相對單一、封閉的傳統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一般都處于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思維活躍、追求刺激、好奇心強,而當前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網絡尋求能夠滿足他們好奇心、刺激心理的信息、游戲,導致某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當前如何讓大學生從這些不良影響中擺脫出來便成為擺在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三)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有日趨嚴重的趨勢
新形勢下某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了一些心理障礙,影響到了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基于新環境的壓力及就業壓力兩個方面的原因。就新環境壓力而言,主要體現在在進入大學以前,很多人都是高中時代班級中甚至全校中的佼佼者,成績一直處于中上游的水平,而進入大學之后,由于班級中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競爭壓力突然增大,整個學習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有些大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原有的成績優越感不再存在,加之完全陌生的學習環境、離家距離較遠等因素的存在,導致很多新入學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有甚者,極個別同學會因此產生自卑心理乃至自我封閉。就就業壓力而言,自上世紀末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逐步面向市場化,至今已完全不包分配,畢業即意味著“失業”,傳統“鐵飯碗”的就業模式被取代,這對很多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某些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意向時缺乏相對開放的心態,只將目光放在本專業的范圍內,再加上某些學生缺乏準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處理能力,導致他們在面對未來時難以樹立準確的目標定位,甚至感到前途迷茫。這些心理障礙在現實中主要表現為政治熱情不足、學習積極性下降、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等,更有個別學生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走向極端。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完善
(一)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推動大學生思想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運行的外部環境保障,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提供一個積極的引導,推動大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科學的思想觀念認識外化為自覺的行動,促進校園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貫徹、實施和落實。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就要求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基本導向,以校園空間為主要著力點,以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富有親近感和感染力的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其中應當展現出格調高雅、積極向上、能為廣大大學生所喜愛的富有高尚人文精神、契合時代精神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
(二)真正實現公共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在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工作之中,公共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場所,要抓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管理的牛鼻子,就必然要求充分發揮課堂這個主陣地的主要作用。這里的公共課程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應當努力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和基本的法律常識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三)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平臺的便利性
網絡時代是一把雙刃劍,在為我們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非常大的機遇。新形勢下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應當主動利用這些先進的信息傳播交流方式帶來的便利,通過建立官方網站、開通微博、設立微信公眾號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溝通交流方式,將思想教育融入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之中,充分展現出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識性。與此同時,應當充分利用網絡相互交流的便利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互動中提升知識和思想水平。此外,還要不斷探索網絡信息時代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新內容,讓互聯網、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成為開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陣地。
(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是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增強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最重要方式。思想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思想教育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之中,對于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了解、提升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高尚品質以及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和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組織開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時,應當選擇那些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契合所學習的思想理論知識、能夠在相應的實踐之中實現上述活動意義的類型,比如下鄉調查、青年志愿者、服務落后地區等社會公益活動。
結語
社會環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也將帶來各種各樣的新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當積極應對,不斷探索和創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內容,推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不斷前行,著力實現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標。
作者:馬玉萍 單位:天津青年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