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學術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論文
一、教學學術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存在問題
(一)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比較普遍
學術是高校工作的核心與主題,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統一和協調發展是“大學人”一直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然而隨著科研對科學發展的有力推動和對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它逐漸在國家教育戰略和高校發展中占據絕對優勢,并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大學生活。高校教師對科學研究的傾向不斷加深,導致分散在教學上的精力不夠,造成對教學一定程度的輕視,致使教學“邊緣化”。教學學術理念的提出引發了美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界一場深刻的革命,美國高等教育教學狀況的極大改善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很好的驗證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從而引起了一場世界性的教學學術運動。“教學也是一種學術”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然而在我國人們對教學缺乏探索和研究,長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著對知識的傳授,以實現知識的傳承,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和變革。高校教師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是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理念更新的主要障礙。高校教師教學非學術主要表現在高校教師重視教學的知識性而忽視了教學的學術性。知識性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品性,知識的權威地位是大學的立足之本,大學必須站在知識的前沿,必須能夠理解、把握和領導最先進知識的發展,這是大學一切功能和作用發揮的基礎和前提。[1]然而知識性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大學教學的特性,其他層次的教學一樣具有知識性。決定大學教學與其他層次教學不同的特性在于教學的學術性。大學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是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教學問題,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學成果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的一種學術活動。學術性是高校教學的特性,也是高校教學的本質所在。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現,雖然現在高校教師在教學思路上得到了解放,在教學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多媒體的廣泛應用促使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比也更加的多樣化,但是部分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學與學術的距離在部分教師的心中不僅沒有拉近,甚至仍然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二)“科研至上”的傳統學術觀念根深蒂固
柏拉圖在雅典創辦的阿加米德學園是西方“學術”一詞的淵源。此后,教學作為大學原始而唯一功能成為高校學術生活的全部內容。洪堡柏林大學的建立將科學研究引入高校校園從此打破了教學一統大學的局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研究對社會的貢獻率大大提高,實現效益的周期大幅縮短,各國加大對科學研究投入,紛紛出臺鼓勵科學研究的政策,科學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顯著上升,高校教學的地位逐漸邊緣化。“學術即科研”這一學術觀念得到了不斷的鞏固和發展。一些高校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教師對“學術即科研”這一觀點表示認可,而只有少數的高校教師對這一觀點不認可。科學研究成為學術的代名詞,是對“學術”一詞缺乏深入認識的表現,也是對科學研究過分重視的表現。根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高校部分教師對學術的理解比較狹窄,把科學研究看作高校學術生活的全部,沒有將教學納入都學術的范疇中去。
(三)對教學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學術
理念陳舊教學研究是教學學術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高校教師從發現教學問題,反思教學問題到形成教學成果,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的重要橋梁和手段。離開教學研究教學學術將無從談起。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我國已經確立起來,隨著人們對享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斷滿足,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前所未有。為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長遠健康發展,高校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但大部分教師都把主要精力偏向于科研研究,在對待教學研究上存在研究的意識比較淡薄、缺乏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教學研究的動機存在偏差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許多教師會教書但不會研究也無研究意識,或者是教書和研究走兩條平行路線,各走各的道,永遠也沒有交集。高校教師由于對高校教學的認識不夠,受“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沒有認識到“對教學的研究本身也完全與比較傳統的學科研究一樣,屬于實實在在的學術貢獻”[2]我國部分高校教師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播,忽視了對教學的探索和研究,從而使高校教學回歸傳統、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教學學術理念是在并不否認教學知識傳授和傳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對高校教學的研究和高深知識的探索與創新。學科的不斷分化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必須通過教學研究來培養具有探索、求異、研究、創新的高素質人才。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對高校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知識傳授和傳承的層面上,忽視教學的學術研究,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入影響和對學術的認識不夠深入的結果,也是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理念陳舊的重要表現。
二、基于教學學術的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加強教學的學術研究
更新和轉變傳統教學知識觀,建立后現代文化知識觀是轉變高校教師對教學認識的前提。不同的知識觀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周作宇曾說過:“對知識的假設,是教育思想構建的基本前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知識觀不斷轉變,后現代文化知識觀不再以科學、邏輯、實證作為知識的標準,非科學、非邏輯、非實證的知識也逐漸為學者們所接受并紛紛進入大學課堂。面對這一轉變,高校教師要緊隨時發表展的進程,勇于打破長期傳統知識觀念的影響,打破自身已經形成的教學程式和對固定“科學知識”的機械傳播過程。后現代文化知識觀要求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科學的、邏輯的、實證的顯性知識的講授和傳播,而且應該更加注重對那些緘默知識、未知知識及存疑知識的認識和探究。因此為了適應這一知識觀念的轉變,高校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機械教學理念,樹立學術性教學的教學理念。另外打破“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更新和樹立“教學也是一種學術”的教學學術理念是轉變高校教師教學認識的基礎。高校教學作為傳授高深知識的一種活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性,是一種學術活動。學術性是高校教學區別于中小學教學的內在特征。高校教學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學術的特質:復雜性、創造性、探究性和專門性。[4]高校教師對高校教學學術性的認識和理解是其教學學術理念得以不斷更新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高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和保障。高校教學的學術性特征要求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層面深化自己對教學復雜性、創造性、探究性和專門性等學術特性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高校教學。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發現教育問題,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學術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
(二)建立健全教師考核評價體制,保障教師教學學術理念更新
考核評價體制是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的風向標,它指引著高校教師工作重心的走向。建立健全高校教師教學學術考核評價制度,有利于引導高校教師重視教學,平衡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從而促進自身不斷更新教學學術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能夠很好的指引被評價者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以實現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共同期待的目標。全面科學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標準能夠引導高校教師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從而預期達到高校教育教學的目的。關于高校的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有學者這樣指出:“大學教學被視為一種學術活動,是因為它能傳播知識又培育著未來的學者。好的教學,需要以艱辛的工作與嚴密的鉆研為基礎,而不能僅僅被視為某種照章辦事的操作性職業活。”打破教學和學術二元對立的評價體制,是高校教師轉變和更新教學學術理念,實現學術性教學的重要的外在制度保障。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中,要勇于打破“學術即科研”的狹隘學術觀念,樹立包括教學在內的廣闊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念。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過程中,要把教學和科研納入到學術這一范疇中來,建立教學和科研指標大體平衡的科學評價體制。
(三)重視教學研究,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學術成果
雅斯貝爾斯曾說過:“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世界。”高校通過研究和傳授科學來實現自身的教育功能,高校教師通過教學研究形成教學學術成果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學術成果是高校實現其教育功能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洪堡是將科研引入高校的第一人,然而“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理念并不是將科研與教學平起平坐,而是服務于高校教學。雅斯貝爾斯認為高校教學要以研究成果為內容,講授討論不應有“最后原則”,實習練習應讓學生直接接觸事物并研究知識的根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學者釆用調查方法,對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好的研究者傾向于是好的教師,較差的研究者傾向于是較差的教師”,而這種情況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的表現則更為明顯。好的研究者之所以是好的教師在于好的研究者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積極的運用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去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教學成果,從而有效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我國高校教師大多都承擔著兩項重要的任務———科研和教學。高校教師努力把自身的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去轉化為教學學術成果,是提高自身教學學術水平的關鍵。因此,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學術成果,加強教學學術研究成為更新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理念的實踐基礎。
作者:薛文 寧敏 李慶原 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