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模式問題淺析
1.第一個環節以導學案為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活動的載體
導學案原理上分課前預習準備部分和課堂完成部分,導學案面對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要讓學生明白他們所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和教師課堂上將要講解的知識重點,明確導學案的知識內容和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導學案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模仿創新學習能力為主,所以在設計上以自主完成教材的基本知識為主,對困難問題以模仿學習為導入,模仿發揮為應用目標,進一步上升到簡單總結和應用,最后上升到創新發揮的較高水平。在學生進行了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預習后課堂上,教師可以給予10分鐘到15分鐘的依托教材的獨立思考環節,與此同時,教師可隨時觀察指導。
2.第二個環節在導學案上設置和諧互助題型,讓能力弱的學生試講,能力強的學生幫講,然后共同完成任務
通過互講,可以加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合理的互助分組將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問題,也使程度較好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所以互講題型應具有知識應用的代表性。隨著學生之間能力的加強,教師可以增加題的深度和內容含量。
3.第三個環節是教師指點或教師課堂的臨時小結
教師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內容及和諧互講內容給予指點或總結,也可以給出解題過程中的應用技巧,但應當是適當引導得出。時間可設置為5分鐘左右,根據情況適當調節。
4.在完成以上環節后,教師要進行課堂檢測內容
教師可以用導學案來設置內容檢測,也可以采用杜郎口模式的小組比賽檢測。檢測形式可根據課堂內容來安排。由于基本知識內容多,所以可以用導學案檢測。重點題型可采用小組檢測,即學員完成后,組長負責檢查評價。教師在各種檢測后可根據需要來實施評價,以達到鼓勵目的。本環節時間由內容需要來決定,一般可設為15分鐘左右。
5.第四個環節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課堂總結或課堂反思,對比較經典的內容做出課堂總結
總結力求內容少而精,在學生能力加強后,可以適當加大容量。課堂教學雖不要求模式固定不變,但是最好讓學生了解課堂流程,以便養成良好的課堂環節思路。特別是學生為主的課堂,應該有一個基本模式,不易風格多變,使學生目不暇接。課堂環節清晰了,學生就會知道自己每一節課要完成的思想準備,就會使課堂教學有序、順利地完成。這樣就會使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有序,教師只是組織環節,指點精要,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課堂中各種形式的活動參與學習。
6總結
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應該是單一存在的,它應該由有效的評價機制來維護,評級機制的鼓勵作用與督促作用是使課堂教學模式成功的有力保障。所以我們可以設立激勵性質的評價機制,根據情況每一個時間段來評價一次,再結合課堂評價,這樣就會使教學模式發揮更好的功效。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多種良好舉措的制定和有效實施的共同作用。
作者:王克青 單位:河北省大城縣平舒鎮童子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