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3篇
第一篇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培養的意義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文本話題展開學習,獲得情感積累的過程。語文是以閱讀為基礎的,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積累知識,閱讀教學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將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對小學生意義重大。小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與其他課程不同,它側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情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靈魂,情感教育是閱讀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實現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多是名家名篇,教材里不乏一些圖文并茂和文質兼美的課文,它們傳遞著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情趣、對祖國山川河流、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對父母家人的無限思念、對中華傳統禮儀和愛國精神的贊美等,課文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課文中表露出來的豐富情感,是學生情感激發的源泉,課文中記述的人、事、物都是作者情緒的表達,通過閱讀學生會汲取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營養,獲得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傳授語文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情感和道德認知。小學教師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把握課文中作者飽滿的情緒,積極調動學生情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營造一定的情感氛圍,提高閱讀理解力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培養的策略
2.1教師要有發現美的眼光,要有一顆博愛、善良的心
愛是人世間最崇高美好的感情,教師的愛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動力,老師無條件的愛能夠溫暖學生的心田,將愛滲透到他們的內心,激發他們的情感。豐富的情感,有利于他們智力的開發和素質的提高。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條件,是教師任何教學方法、技巧、藝術的前提條件與基礎,沒有關愛其他只是一副空架子,教師教學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學生。因此只有老師愛學生,學生才會給予同樣的感情回報,在教學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環境。
2.2創建良好的閱讀情境,為學生閱讀奠定情感基調
上閱讀課之前,老師可以有意識地準備一些材料如講解與閱讀文本相似的情感背景或者播放與文本相宜的音樂、視頻,展示一些圖片等,為學生創造情感氛圍,讓學生帶著情感與作者一起感受文章,促發他們心中的情感火花。現代的多媒體為教師教學創造了條件,教師靈活運用課件展示、教學掛圖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閱讀情境。如在教學《美麗的丹頂鶴》一文,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幅幅丹頂鶴的圖片,或展翅飛翔,或引吭高歌,丹頂鶴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它們生活在哪里?為什么叫“丹頂鶴”?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閱讀文章,然后找出丹頂鶴美的地方。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本知識,同時在課堂進行中有針對性的提問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慢慢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
2.3在反復閱讀中培養語感,體會情感
反復是一種可行的學習方法,只有在反復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對文章的理解。“作為語文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有豐富的情感,以此來感動學生。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按不同文章的風格,靈活運用不同的朗讀方式,給學生豐富的情感享受”。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孔繁森》時,教師在朗讀時要重點抓住孔繁森無私幫助撫養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孤兒,用自己獻血換來的錢供孩子們上學的情節,運用激昂飽滿的情緒講述孔繁森的高尚品德,逼真傳神的動作、繪聲繪色的語言足以感染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孔繁森的精神世界里尋找情感的共鳴,獲得情感的熏陶。再如一年級課文《陳毅探母》,教師在反復朗讀時要注意情感的傳遞,用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聲音表達陳毅將軍對母親的孝順和敬愛,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同時培養他們講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的道德情操。
作者:朱萍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鎮花橋中心小學校
第二篇
一、問題探究是閱讀教學的生長點
首先,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掃清字詞的障礙,把握課文的整體層次,有了這樣的疑問,加上對課文脈絡層次的把握,學生預習就能比較輕松。其次,在理解深刻時,學生經過預習,加上課堂師生、生生和與文本的對撞,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深入,這時的問題已不再是泛泛地問,而是深入思考后的“疑”,其中不乏課文的重點詞句、情感升華之問,這一步的發問質量最高。最后,拓展延伸時,這時的問題,更多的是在學生思維開闊處展開的,除了對文中的人物、事理明晰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對心靈的蕩滌,是對歷史人物,對世界觀、價值觀的再比對,抑或是一個輕松的反問。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課,教學開始教師以“父親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為題引導學生展開自讀自悟并通過朗讀恰當地把這種感情變化表達出來。理解深刻時則抓住一個核心問題———“你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這個難題指的是什么?讓學生反復閱讀第7、8自然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對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進行正面地引導。拓展延伸階段則問一問“為什么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教學再次回顧了全文,回到了開頭,可謂點明中心,渠成水自流。無論其中哪一個環節都檢驗著學生思維發散水平,借助著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生活經驗,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借助這樣的不同層次的自讀自悟,交流感悟,小組對話合作質疑釋疑,讓學生在語文知識中暢游,主體地位凸顯,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的命運進一步體會,教師就能在淡淡無痕中訓練了語文的工具性。
二、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
閱讀教學讀很重要,通過讀讓學生投身到語文實踐中,在閱讀教學中也是最為老師接受的方式。讀分精讀、略讀和瀏覽三種模式。精讀要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略讀粗知文章的大意,捕捉課文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主體,瀏覽則是捕捉需要的信息。精讀要貫穿小學階段的始終,略讀從第二學段開始,瀏覽在第三學段著力培養。無論精讀、略讀、瀏覽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學法滲透,引導學生揣摩、運用、歸納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切不可學法模式化。教學中常常運用朗讀和默讀兩種方式,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語感,默讀則注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例如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課,首先全文讀掃清文字障礙,二遍讀理解順序,分清讀懂的和不懂的,三遍讀讀部分,理解重點詞句,四遍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五遍讀深刻讀,邊讀邊想邊劃,從哪兒看出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討論討論,最后充滿無限敬佩感情讀。就這樣,一篇離學生久遠的文章通過幾步讀就理解了,領會了,感情升華了。訓練讀是綜合各種語文能力的訓練,字詞句聽說寫均涵蓋其中,思維及語言訓練合二為一,所以更應重視。讀的教學貫穿小學,堅持做到讀是第一位的,每次讀都提出不同的要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邊讀文邊思考,提高讀的效率。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告訴學生讀正確即可,不讀錯字,不添字,不落字,再讀時邊讀邊理解句子的意思和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然后指導學生整體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也會發現經過持之以恒地讀的訓練,大部分同學的朗讀能力會得以提高,“小主持”、“小播音”不再人才匱乏。
三、習作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正向推延
課堂教學畢竟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而閱讀則暗含著想象、思考、判斷、歸納、演繹等一系列智力活動,伴隨著復雜的情感波動,所以閱讀教學是訓練語言也是在積累材料。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學會閱讀。閱讀方法來源于課文的學習,習作的積淀得益于成功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與文章作者親密握手,剔除不合時代的元素,保留最持久的語言積累,開闊視野,借鑒寫法。小學語文教材篇篇都文質兼美,而這樣的一篇篇課文,就成了學生習作最輕易地借鑒,仿寫、擴寫、續寫、寫梗概方式多種多樣。而名人名作的寫作范例如何變為學生的能力就要求教師動一番腦筋,讓學生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有所進步,就側重于向課文學習。新課程語文學科的編排體例是先課文然后口語交際、習作,這就是學習習作的程序,引他山之石,練自己習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先學習老舍先生的《貓》,再學習兩篇不同風格的“鵝”,學生就會從中受到啟發:小動物怎樣富有特點,怎樣體現靈性。從口語交際說一說再讓學生動手習作,趁熱打鐵,學以致用。有的學生就寫了家里的倉鼠的調皮有趣,句子忍俊不禁,無奈中透著可愛,既展示了小動物的特點,又契合了教材編者的意圖,這些不是閱讀教學的功勞嗎?語文課的閱讀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外的閱讀數量會更大,范圍會更廣,學生的視野會更寬泛,熟讀精讀,靜心思考,一字一句當思之深邃,經典的文章、精彩的文段,都是習作的源、習作的根。學生平時精心讀書,有計劃讀書,汲取書中的營養,吸納書中的寫作特色,揣摩,積累,從技巧到形式,從用詞到構段,學生在書海中泛舟,心靈在飽受啟迪和震顫,錘煉研磨后,才能打造出“徜徉在桂林山水之中,嬉戲于綠樹紅花之間,如蓬萊仙境,似月宮裊裊”的雋美之句。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只有這顆明珠閃亮,小學語文才會異彩紛呈,只有重視閱讀教學,促進閱讀教學中的問題生成,做好學生的讀的訓練,跟習作教學有效銜接,新時期的閱讀教學才能更貼近課程標準,更合學生的實際,更為新課程所認可。
作者:孫玉英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中心校
第三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教學不同于語文教學中其他的知識內容,跟其他的知識內容相比,閱讀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在語文教學的時候老師有時候會把握不準閱讀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地對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分析,這也就使學生對閱讀的學習也處于迷茫之中。還有就是對閱讀教學的目標制訂的不是很完善,實施手段也不明確具體,老師對閱讀教學往往只是進行虛式的教學,使學生對于閱讀教學不能透徹理解。最后的問題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提不上來,由于閱讀內容的乏味,致使很多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這些都是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夠進一步地學好閱讀,老師可以從生活中取材,貼近生活的閱讀素材才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其次,老師要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閱讀環節,可以開設閱讀角的活動,讓小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自己的閱讀量,這樣對于小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能夠有所幫助;最后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營造良好的情景教學,能夠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躍自由的課堂中提高閱讀效率。
三、結語
閱讀是小學生接觸了解外界世界和社會的一個通道,對于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的有效性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只有讓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閱讀的欲望,老師還有善于營造良好的情境教學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特定情景教學中很好地閱讀,激發學生課堂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從而能夠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李玉杰 王赫男 單位:吉林省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金家九年制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