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舞蹈與啟蒙教育論文
一、啟蒙教育視角下的幼兒舞蹈創編過程
1.感悟過程
在啟蒙教育的視角下,對兒童舞蹈教育應從身體感悟開始,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應該首先令學生們認識身體到各個關節。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配合節奏鮮明的音樂,通過兒歌或童謠,加以生動的形象將自身各個部位進行協調與配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們要向學生灌輸“直”的概念。即在進行舞蹈表演過程中,令身體和四肢一直保持在“直”的狀態。身體在這種原始狀態下,依照表演的需求,做出符合標準的動作。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幼兒在真正意義上將身體關節發力方式加以全面掌握。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兒童對自己身體的感悟。
2.體現過程
3到7歲的兒童有著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模仿能力高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舞蹈創作與編排的時候,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們模仿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并引導他們將看到、聽到以及感悟到的事物利用自己的身體表達出來,促進少年兒童將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融為一體,再對其進行身體訓練的時候可以從多個方面來進行該項工作。
3.再創造過程
上文說道3到7歲兒童有著想象力創造力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可以結合兒童的自身特點來進行具體工作。即興舞蹈是一種激發少年兒童對舞蹈再創作的有效方式。兒童通過即興舞蹈的方式,可以將對音樂的理解用肢體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即興舞蹈表演中,兒童可以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下,對舞蹈進行自我創作,通過這種方式兒童可以在優美的旋律中表演出自己對舞蹈的認識。
二、啟蒙教育視角下的幼兒舞蹈教學方式
1.教學中加入故事情節
兒童對于情節豐富的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們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這個特點,將舞蹈教學中加入一定的故事情節,對學生們展開具體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舞蹈本身的趣味性,還能夠在根本上增加學生們對舞蹈的興趣。在創作和編排幼兒舞蹈作品的時候,舞蹈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去重新審度自己的作品,如果將一套舞蹈動作機械的教授給幼兒,是沒有任何教學意義的行為,同時還會令兒童對舞蹈學習產生強烈的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舞蹈創作與編排的時候,要暫時忘記自己教師的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通過舞蹈語言的方式,將故事情節加以生動的展現,而不能將其看成一個機械的動作疊加。
2.游戲和教學的完美結合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游戲和舞蹈教學內容進行完美結合,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令原本枯燥的教學變得趣味橫生。內容變得有趣,自然能夠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渴望在游戲中學習到舞蹈動作。教師可以通過模仿動作等方式,增強學生們的表現能力,利用該種方式對兒童進行教學,在滿足了兒童表演欲望的同時,還能夠增強教學效果,可謂一舉兩得。另外,當教學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們一些自我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們嘗試著自我編排舞蹈,在根本上提高學生們對舞蹈的激情。
三、結語
總的來說,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相關教育專家和教師對幼兒舞蹈創作和編排教學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一線教師們要想在根本上將幼兒舞蹈表現能力加以提高,就要一改以往的教學方式,并將現有教學觀“純凈化”重視對幼兒心理培養。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增強幼兒對舞蹈的興趣,令他們喜歡上舞蹈。
作者:唐為萍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溝墩鎮實驗幼兒園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4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