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優質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術前護理
(1)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適當向其介紹術后的疼痛感等,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多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穩定情緒,務求在術前達到最佳心態。(2)指導患者的飲食作息習慣,吸煙者須在術前戒煙,術前應以清淡營養類食物為主。(3)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泄排遺練習、有效深呼吸和床上翻身練習,保證不會在術后發生褥瘡、尿潴留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1.1.2術后護理
(1)術后支持腹腔管引流護理以及T管引流管的護理。剛進行完微創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術后的患者應禁食,主要以靜脈注射氨基酸等進行營養補充并時刻注意輸液速度和輸液總量。注意觀察腹腔引流液的顏色、性質等并定時擠壓使其保持通暢。患者術后回病房后將T管接無菌袋在床邊固定好,保持引流管通暢并定期用無菌鹽水和慶大霉素慢慢沖洗,切勿加壓。每天更換引流袋,注意無菌操作。每日予T管周圍皮膚進行消毒并覆蓋無菌紗布。一般術后8~10d無發熱、腹痛等情況可試夾閉T管引流管,隔日行T型管造影。造影顯示通暢后,開放T管48h,使造影劑完全排除。拔出后用凡士林紗布將殘留竇道填好。1~2d可閉合完好。(2)及時鎮痛。患者術后疼痛一般以術后48h疼痛較劇烈,鎮痛藥應以患者的反應和主觀感受準確及時使用。予患者以鎮痛藥時需同時告知患者該鎮痛藥的成癮性發生率<0.1%以消除患者焦慮。(3)患者術后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經常巡視病房,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態度,同時向患者家屬建議多增加探視時間使患者感受到親屬的關愛。
1.2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指標采用數字疼痛分級法(NRS):此法由0~10共11個數字組成,患者用0~10這11個數字描述疼痛強度,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嚴重。0~3為輕度及以下疼痛,>4為中度及以上疼痛。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感覺輕度及以下疼痛發生率91.67%,對照組為11.67%。觀察組輕度及以下疼痛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2010年,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中提出,在各大醫院廣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程”活動,本著以患者切實利益為服務宗旨的原則,從護理人員的文化素質、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有如下幾點要求:(1)轉變傳統護理觀念、將新思想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加強管理,制定相關活動方案,深入開展“四個多一點”服務;(2)健全規范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標準,樹立優質服務理念;(3)完善護理人力的配置,強化整體護理,不斷探索合適的層級管理制度,形成護士長、護理組長和責任護士的責任模式,促進每項工作的及時有效完成;(4)實施表格化護理登記、填寫好各項護理記錄單;(5)加強基礎護理建設,加大推行“四個多一點”服務,保證基礎護;(6)建立健全的護理保障體系,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成立護理小組,合理使用護理資源。
肝內、外膽管結石常引起膽道感染讓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微創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有著出血少、損傷少、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等優點,但是術后疼痛是機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生理、心理反應,基于患者缺乏對手術的了解程度、自身擔憂手術的效果以及手術過程中的疼痛感等原因,患者都可能會產生諸如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生理反應,術后呼吸困難等問題容易引起并發癥的發生,該類疾病的護理是否得當很大程度地影響著疾病的治愈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術術后給予優質護理,觀察組大部分患者以感覺輕度及以下疼痛為主,發生率91.67%,而中度以上疼痛的發生率8.33%,明顯低于對照組(中度以上疼痛達88.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優質護理在患者術前、術后時間段采取人性化護理,較大程度地減少了患者在術后因各種原因產生的疼痛感,結合了術前對患者精神狀況的提高,并加強了對患者心理上和飲食上的護理,極大地提高了微創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好地降低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在促進患者療效的同時也讓醫患關系得意緩和,是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術后一種安全、新穎、高效的護理方式,極具社會效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王愛賢 單位:廣州市花都區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