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文化影響之下,當代禮品包裝設計的誤區
1.外形結構過大
縱覽中國的消費市場,商家為了讓自己的品牌脫穎而出,過度追求“大”這一形式成為了包裝結構設計上的主要誤區之一。拿某高檔茶葉來說,首先,在其最外層是一個皮質的手提袋,接著第二層是一個雕花木盒,掀開木盒蓋子,里面是兩個鐵質密封盒“鑲嵌”在紅色的綢緞上面,而綢緞下面是用以固定商品位置的塑料泡沫。最后,揭開兩個密封盒之后,里邊分別僅放著6袋小包裝的茶葉。同樣,在近些年的月餅包裝中也出現了過度包裝的現象,繁雜的包裝一層又一層的打開之后看到寥寥無幾的月餅。由此不難看出:包裝體積和產品含量的強烈反差,不僅為禮品帶來了名不副實的負面影響,而且過于厚重的“鋪墊”,也犯了“功能過剩、包裝過度”的設計錯誤。而通觀中國的禮品市場,諸如此類這番“層層疊疊”“、保護過甚”的禮品包裝設計,可謂上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高檔材質大肆使用
除了包裝結構上的“假、大、空”現象,包裝設計的另一個主要現象便是大肆使用高檔材質。例如,在琳瑯滿目的酒禮品中,實木、陶瓷、銀帛等高成本材質已經成為了諸多高檔酒的外衣。此外,在諸如工藝品、酒、茶等禮品的包裝中,為了體現產品的尊榮品質,也不乏金銀玉帛等材質的裝飾性應用。
3.資源浪費
從消費心理和饋贈角度出發,強調精美的包裝設計不為過錯。然而,禮品結構過大以及高檔材質的大肆應用,致使產品包裝與產品價值成反比也同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從宏觀角度出發,此種行為既不符合低碳環保、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總形勢,也為社會帶來了重重負擔。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輕易發現:過度追求奢華的禮品包裝設計,不僅會降低禮品自身價值,從而影響企業發展,同時它也不利于節約社會的建設。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惡性蔓延,2007年年末,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出臺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在這一法則的“保駕護航”之下,如何在禮品包裝設計中凸顯“內仁外禮”的文化理念,同樣是值得我們探索的。
二、禮品包裝設計中恰當體現民俗文化的正確途徑
古語有云:“禮之用,和為貴。”不難看出,“饋贈”這一民俗之所以在中華文化中生生不息,是由于它能夠維持和規范人際關系,保障社會和諧。在當今社會,“和諧”離不開綠色、低碳、可循環等字眼。所以,以人為本、綠色環保,摒棄“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的傳統奢侈式包裝設計才是順應這個時代的禮品包裝設計。而為了做到這點,首先我們就應當從美學角度去尋求突破口(包裝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實用美學),并結合包裝設計的表現技法去探索創新性的禮品包裝視覺元素,同時還應當加強無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材質使用。在這一系列的設計流程之中,配合不同的饋贈環境、節日以及對象,加入民俗文化理念,將其適當地融合其中。
1.視覺元素實現途徑
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每種藝術品都有屬于它的時代和民族。”而禮品包裝設計作為一種實用與藝術共存的文化形式,同樣如此。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國有著繽紛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將這些藝術因子充分應用于當代禮品包裝的造型、色彩、圖案等視覺元素之中,不僅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且還特別切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并產生共鳴。
2.造型實現途徑
包裝造型的設計首先要依據產品的要求、消費者方便使用為最基本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突出個性、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應是造型設計的關鍵。禮品包裝要兼顧視覺美感以及實用性和安全性。在結構上要保證包裝內物品的完整性,并適當的對產品進行展示。牢固的內部結構可以使包裝內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費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費者追求高檔這一心理考慮,借鑒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藝術”是一個現下市場上較為普遍的辦法,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給設計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過這類素材所設計出來的禮品包裝使受贈者可以感受到饋贈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也是數之不盡的。譬如,“漢帝茅臺酒”的外包裝造型就是設計者通過應用象征無上權利的“玉璽印”構造而成的,同時再配搭金碧輝煌的漢字體和金龍等雕刻圖案,還為商品增加了“霸氣天成”的高貴效果。另外,中國民間藝術自然婉約的藝術效果,也是值得借鑒的。諸如“,酒鬼酒”就是通過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層麻布,產生了悠然自得、古樸天成的視覺效果。北京烤鴨的包裝則以北京天壇為主要的設計元素來進行表現,充分體現了產品的產地文化并使其和同類產品得到有效的區分。中國民俗節日也可在包裝造型上提供靈感,民俗節日背后通常都伴隨著美麗的傳說或是感動的故事,這些元素都可以運用到禮品的包裝設計中來,例如,端午節的粽子包裝就有以龍舟的造型出現的,巧妙精致并且使產品更加貼近節日的氣氛。
3.色彩實現途徑
有人曾說:“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經驗告訴我們:色彩能夠首先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在禮品包裝的色彩設計上,首先應當體現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還要考慮使用者的審美觀。自古以來,紅色由于其熱情、喜慶的色彩語言,深受國人愛戴;黃色作為古代帝王的專用色,也被國人看作輝煌、權威的象征;同時橙色作為紅色和黃色的過渡色,并具有陽光、積極的色彩語言,也同樣頗受國人喜愛。所以,使用紅、黃、橙色是節慶禮品外包裝不錯的色彩選擇。此外,由于道家“無色而五色成焉”的審美理念極為吻合當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審美心理,故而在這一群體的禮品包裝設計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選擇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顯民族特色,在市場上也會使消費者產生親切感使之更具有親和力,從而使得消費者較快地接納該產品。春節是中國的一大民俗節日,人們在度過節日的時候張貼對聯、放鞭炮、派發壓歲錢,滿眼看到的都是紅彤彤的景象,這寓意著興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時的禮品包裝多以紅色為主配以金色等熱情的顏色。
4.圖案實現途徑
俗話說:“遠看色彩,近看花。”在禮品包裝設計中,圖案是體現禮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國民間有“彩繪吉利、討人歡喜”的民俗習慣。所以,將龍鳳圖案等象征吉祥的團形圖案運用到節慶禮品中,是禮品體現民俗文化的途徑之一。例如,西鳳酒就通過“鳳鳥”紋樣作為其包裝設計的主體圖案和標志,不僅為該品牌增添了“雍容華貴”的質感,而且也向消費者詮釋出了美滿、和諧的真諦。同時,“祥云”圖案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唐代的趙彥昭就有“祥云應早歲,瑞雪候初旬”的詩句傳達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為禮品包裝的一種設計元素尤為適合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出現。它在實際的運用中造型變化多樣,可以適應各種包裝的外形搭配。圖形在禮品包裝中的選擇還應注意其所要饋贈的對象,針對年輕人群多以簡約時尚的花紋、圖案搭配,而對象是長者的產品則應多以穩重并附有一定內涵的古典紋樣為主。具有親和力的禮品包裝往往更能得到消費者的親睞。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種類繁多,在禮品包裝中大多選擇裝飾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種既是畫又是字的形式出現。在設計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傳達和表述的功能,強化了對產品包裝的裝飾效果。在禮品包裝中大量的應用在畫面的底紋或是背景,通過字體的選擇加強對產品風格的定位。例如:榮華老婆餅,傳統美食的包裝應用古典紋樣搭配中國書法,文字以一種圖片的形式與其他設計元素相呼應,是包裝整體感覺親切,富有人情味。在具體的設計之中,造型、文字、圖案和色彩共同構成了每一個禮品包裝的整體,它們四者是統一、和諧的關系。通常,造型設計應建立在了解產品類別、價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圖案和色彩設計是為了體現產品價值和豐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禮品包裝設計中,文字、圖案和色彩設計要為造型所服務,與此同時,色彩的應用還要準確傳達出圖案所要表達的意境。
6.環保材質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圖案等視覺元素,是禮品包裝設計中凸顯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徑。而將民俗文化延展到當代的禮品包裝選材上,則要以保護自然環境、創造和諧社會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裝應當使用PKT或是可循環利用的玻璃材質。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裝時,可使用生長周期短、無毒無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紙品外包裝應當舍棄無法循環利用的一次性紙品。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并結合個人經驗,就民俗文化影響下的當代禮品包裝設計所存在的誤區以及如何在禮品包裝設計中實現中國民俗文化的正確途徑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自古以來,禮品一直是中國民眾社交的必需品。禮品有別于一般的產品,通常消費者購買都會配合一定的節日和特定的時間,民俗節日是禮品消費的高峰,而此時的禮品必然要和節日有一定的互動才可以使消費者產生共鳴從而購買,此時的禮品包裝就擔當著這一重任,因此,恰當地在禮品包裝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禮品包裝設計的關鍵。同時,由于高檔的禮品能夠滿足送禮人“送禮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國民消費者熱力追捧。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高檔并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文化。將這一觀點影射到禮品包裝中,舍棄高檔材質,適度用材、科學環保,同時借助美學去突出禮品的特色,并通過造型、文字、色彩、圖形等視覺元素來傳達諸如親情、愛情、友情等各種情感或是配合節日的傳統文化理念,才是在禮品包裝設計中凸顯民俗文化的終極策略。
作者:袁琳 單位:海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