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在互聯網進入寬帶的同時,手機上網將成為互聯網接入方式的新潮流,已經占到總體網民的近24%,其中,大學生、企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居住在城鎮的網民是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主體。
一、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對象,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直接關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互聯網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開闊其視野,更新知識結構
互聯網是一個信息庫,這個信息寶庫新鮮且生動形象、內容豐富,滿足了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快捷性去了解更多新生事物。
2.增強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大學生的潛能
網絡文化的互動機制增強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潛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3.個人情緒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現和宣泄
匿名的網絡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創造了相對平等而自由的空間,大學生既可以隨心所欲地在論壇中各抒己見又可以自由設計個人的博客空間,吸引眾多的人來訪,與所有來訪者自由交談與溝通。使他們得到身心放松,緩解學習與工作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的健康。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使部分大學生消極厭世,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
萬花筒般的網絡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他們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網絡。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會讓他們在網絡中尋求安慰,這種惡性循環很可能造成一個后果:在網絡世界上尋求虛擬的完美人生,消極地對待現實世界,最終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
2.互聯網上的黃色、暴力等信息容易誘發犯罪
互聯網信息繁多,大學生涉世不深或尚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在選擇和使用信息時出現不暢與低效。網絡上的原始信息,不僅有各種學術、娛樂、體育信息,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信息,如有關調查發現,在互聯網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60%的大學生是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而經常沉迷于網上黃色信息的大學生90%以上有性犯罪動機或行為,甚至出現了性變異。
3.使一些大學生產生“網絡毒癮”
網絡空間到處都是新事物,對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對網絡的迷戀。有的學生因為過分投入而染上“網絡毒癮”,上網精神亢奮,下網萎靡不振。嚴重影響大學生學習和生活。
二、網絡對德育工作的影響
(一)傳統的知識信息傳播渠道已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傳統的信息和知識來源于圖書、課堂,主要信息資源庫是教師和圖書館,還有電臺、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信息相對量少、面窄,大學生興趣度較低,但網絡信息,內容更加豐富。
(二)“我教你學”、“灌注式教學”的傳統教學方式正在受到嚴峻的沖擊網絡的發展使得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想互動更加頻繁。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在網絡上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教育雙方的思想交流更加頻繁而深刻。他們不再簡單按照教育者制訂的目標去理解信息,而是變得更加主動,他們會將各種信息、觀點擺在一起,自行選擇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進而指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教育者的安排。
三、互聯網時代下德育工作者的對策分析
(一)把網絡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新內涵
從大學生上網的目的來看,主要是了解一般性社會信息、查詢專業學術資料以及網上交友聊天。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網絡媒體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借助網絡媒體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使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同時,學校還要指導學生學會認知,培養他們識別信息、選擇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二)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我們不僅要堅持和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教育;還要努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代化、多媒體化,因此,要積極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整體發展,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深入研究教學發展規律,總結經驗,還要選一些特別優秀的教師,運用多媒體上課,做教學示范,開展課件大賽等形式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受益,提高道德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其有效性。
(三)學校應積極豐富校園生活,不斷完善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
校園網絡既應當充當“檢察”的角色,盡可能把一些流入學校的消極信息過濾,讓青年大學生在各種信息、社會思潮的相互碰撞和比較中提高選擇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要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熟悉現代信息社會的基本運行手段,使他們走出校園能正確面對網上人際交往和交流,能充分利用網絡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面,而不是將網站當作唯一可以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