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創新動力
對于金融創新成果來說,金融的面向主體就是社會供給主體,換句話說,社會供給主體是主角,這個金融主角可能是金融創新源的提供商,也可能是某些金融機構。所以影響供給主體的因子最終是由實際獲得的收益與投入的生產成本兩者之間關系來共同決定的,具體是指轉移出去后的收益(RAT)、由于金融創新成果帶來的社會收益(RBT)以及金融主體不斷維持這種穩定局面而需要付出的代價(MC)。RAT又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收益,另一部分是供給主體帶來的收益。
二、金融創新動力和金融市場結構的內在聯系
1、社會壟斷市場中國經過多年的經濟改革和創新,目前已逐漸趨向于市場經濟,但是在當前的市場結構當中,還是存在壟斷市場的,比如石油、礦業、電信等,壟斷競爭當中,金融機構的數量可能會比處于寡頭壟斷市場的數量要稍微多一些,這是因為壟斷競爭程度普遍是大于寡頭市場的,這就導致了這些金融機構束手無策,完全放棄競爭對手所所采取的行為對自身行業產生的影響。因此社會的金融創新動力會超過寡頭市場動力,并且因為保護金融創新成果的成本一般會比較高,創新的成果一般難將這種手段變成他們機構的長期超額獲利手段,所以說從某些方面來講是為金融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做了一份貢獻的。
2、社會超級壟斷市場所謂的社會超級壟斷市場,就是在市場結構中,只有少數的幾家重要金融機構,只有這中關鍵機構才允許向市場提供相關金融產品,而其他的金融機構是沒有權限參與這樣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所以說這樣的金融機構它是具有市場競爭的絕對優勢,于此同時這些寡頭金融機構都不能不關注競爭對手,所以,在這幾機構中家金融創新的動力是較強的,然而因為金融機構數量有限,它們的創新成果保護成本是比較低的,這就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創新的動力。
3、社會一般壟斷市場結構比壟斷市場這樣的機構壟斷程度好一點的就是一般壟斷市場,這些市場也提供整個市場上的一些特殊金融產品,就稱之為完全壟斷市場結構,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樣的市場是很難具有金融創新的動力的。
4、完全自由的市場不具有壟斷競爭的金融市場就稱為完全自由的市場,在完全自由市場存在眾多的金融供給主體,當然還存在眾多的需求主體,這些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能夠完全擁有金融資源,同時這些金融機構還能夠提供同樣質量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對于任何一家金融機構來說都不擁有特有的產品或者特有的服務,在這種市場結構下,往往會導致金融創新的動力不足。
三、金融創新動力與金融市場結構關系
獲得的啟示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央出臺的相關政策當中可以擦覺到銀行、保險、證券之間的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同時在全球經濟—體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這幾個行業之間的界限已經開始瓦解,由原來各不相干,相互獨立的狀態進而走向了相互合作的道路。這就是為什么國內外金融混業經營非常普遍,融資渠道也更加暢通,并且融資的成本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國外的市場經濟的經驗一定會把混業經營模式以及經驗帶入中國的金融業,這樣一來,國外的經營模式會不斷打破金融市場的邊界線,進而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集中程度不斷加強。然而中國實際金融業的集中程度并不是很高,市場化發展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所以還要經歷一段社會洗禮,比如需要從計劃性壟斷轉向市場化,這樣就可以充分的發揮市場競爭有利方面。進而避免現有的行政壟斷,這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方法,只有不斷開放金融,不斷促進自由市場競爭力度,不斷融合社會各個影響因素,金融業的發展才有可能有一個新的發展,這也是逐漸邁入與市場化國家相同的高速發展軌道有效方法。
四、總結
想要從當前的市場經濟尋找金融創新動力,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系統就需要做一系列調整,包括保證組織體系的獨立性,同時還要加強金融組織的自主性,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從金融市場中發掘創新動力,鼓勵社會各行各業的創新,由此來帶動金融創新,并且從實踐中汲取經驗教訓,努力調整好金融市場的結構,有計劃的開放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引入新的金融創新技術和理念,逐步轉向混業經營和改革金融監管制度。不斷提高市場結構的成熟程度,鞏固自由金融市場的地位。
作者:唐楠 單位:麗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