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營養學論文
作者:武美燕 單位:長江大學農學院
1《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安排不太合理。由于“一村一大”學習特點不同于普通本科學生,因此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目前所用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和本科學生相同,無法和“一村一大”同學的學習特點相適應。
(2)教學內容陳舊。目前傳統教材上某些肥料生產工藝及原理,都是上世紀的生產工藝,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教材上的內容,理論知識多,聯系農業生產實踐的內容較少。
(3)實踐環節薄弱。在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總學時為48,其中理論學時為38,實驗學時為10。由于該門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針對“一村一名大學生”實踐經驗豐富的特點,應適當增加實驗課時,一方面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還可以把理論知識與實踐很好的結合,加強其動手能力。
(4)考核方法不夠合理。原有教學大綱中,該門課程考核方式為考查,其中考試成績占80%,平時成績占20%(包括實驗和到課率)。很多同學平時很少上課,但考試成績達到75分以上按照比例也能通過。
2“一村一大”《植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
(1)優化教學內容。由于“一村一大”學生沒有學習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的內容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植物營養學的授課過程中應減少植物營養原理方面的內容,如第一章中講到的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機理、養分的運輸等。應加強植物營養診斷以及肥料方面的內容,如大量、中量、微量營養元素缺乏癥狀診斷及肥料的施用技術等。
(2)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互動式課堂討論的方法來提高面授課程效率。所謂小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其實質就是以小組為組織形式,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討論的過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過交流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后經過討論達成集體共識;討論的過程又重在合作,通過小組學習,彌補個體在思維、精力、時間和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發揮集體的力量,變“勢單力薄”為“人多智廣”[3]。例如,在講授如何合理利用氮肥這個知識點時,依據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教師給出我國氮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部分損失了,造成很大的環境問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先進行小組內部討論,再進行組間交流。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予引導,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這個中心話題,最后師生共同對該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建構師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所在,以便及時解決。
(3)加強實踐環節。首先,在教學中結合生產實際講授理論知識。如講解植物硼素營養時,依據我國不同土壤有效硼含量狀況,結合“一村一大”同學的家鄉土壤進行重點講解,講解缺硼會造成油菜花而不實,以及施用硼肥的效果;講解植物的鉀素營養時,結合作物鉀肥對作物品質的影響機理講解作物氮素營養時,結合氮肥在土壤中的轉化及氮肥的有效施用。在實驗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應該編寫配套的實驗指導書,使實驗內容更加適合“一村一名大學生”的特點,提高教學質量。
(4)改革考核方式。《植物營養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應把考核學生應用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使其更適合“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考核內容應加大實驗及平時成績的比例,如卷面考試占50%,實驗考核占30%(包括實驗的實際操作、管理、報告等全部過程)、平時成績占20%。3結語綜上所述,針對“一村一名大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環節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充分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更好的發揮特長,更快的成為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生產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