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整治論文
本文作者:侯晉領 崔淑賢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國土資源局地環科 山東省棗莊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隨著今后煤炭開采強度的提高,土地塌陷和矸石山污染將更加嚴重,若不及時開發利用,不僅會對礦區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且將限制煤礦自身的發展。因此,如何化害為利,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采煤塌陷區進行綜合開發,保護礦區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礦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2]
蔣莊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
蔣莊煤礦依據塌陷速度、深度、地理狀況等實際情況,努力做到穩沉塌陷與治理的同步。利用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回填塌陷區模式2004年,棗莊市財政局、國土資源局下達了《關于下達礦山環境保護和地質遺跡保護項目任務書的通知》(棗財建函[2004]18號),蔣莊煤礦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組織編制了《地面塌陷地治理工程設計方案》,利用中央投資的200×104元資金,回填采煤塌陷地1hm2,建起了集“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為一體的新興工業項目基地。井下巷道矸石充填模式蔣莊煤礦結合本礦井田范圍內村莊較多的特點,在調研的基礎上,獨辟蹊徑,創新巷道布置方式,自己研制拋矸機、倒拉膠帶機、簡易翻車機等關鍵充填設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添加劑,用于孔莊村下采煤工作面矸石充填,從根本上解決了矸石不上井問題,既消除了矸石升井帶來的環境污染,又有效防止了地面塌陷[3]。挖深墊淺治理模式按照“穩沉一片、治理一片、利用一片、見效一片”的工作思路,2008年,將西崗鎮境內屬于沉陷穩定區(1990年至1999年開采)的68hm2畝塌陷地,共復墾良田47.5hm2。實施過程中,該礦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認真編制了《采煤塌陷地復墾項目綜合治理方案》、《采煤塌陷地復墾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積極推行“挖深墊淺”治理模式,在塌陷區的深部取土填在淺部,淺部復墾成耕地,深部建塘養魚,坡地栽樹植草。同時,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開挖了調節干渠,按需調節水位,較好地發揮了旱季蓄水、汛期泄洪的功效[4]。借勢利用治理模式充分依托積水區湖與島天然地形,因地制宜發展旅游農業。沿湖修建了景觀路、設置了垂釣設施,島上建設了觀湖亭、開辦了休閑茶舍,切實將治理項目區建成一個集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立體生態農業園區,為今后多形式、多層次治理塌陷地積累了經驗。該工程2008年2月開工建設,于同年7月全面竣工。建造經濟林園4.7hm2,發展水面養殖16.7hm2,修建沿湖觀光道路2×104m2。
蔣莊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成效
在適宜養殖種植的土地上大力發展現代養殖、種植產業。目前,養殖肉牛1200頭,建設標準蔬菜大棚20座,種植蓮藕1.2hm2,形成了規模化運作、產業化經營、鏈條式延伸的發展格局。該礦回收利用搬遷村莊舊址的做法,開創了全省的先例,為全省塌陷區治理探索出了一條成功模式。在不適宜養殖種植的土地上建起了集“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為一體的新興工業園區,打造新的非煤經濟體。先期落戶園區的白炭黑化工項目,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達產達效,年創產值已實現過億元,成為工業園區的龍頭項目。將復墾好的47.5hm2畝耕地還耕于民。蔣莊煤礦按照有關規定和與當地政府簽訂的協議,實施塌陷地復墾治理并通過驗收移交農民后,蔣莊煤礦不再交納或支付青苗補償費用,從根本上減輕企業的負擔,自2009年以來,每年節約青苗補償費用都在2600萬元以上。
通過對采煤塌陷區進行保護及綜合治理,將使蔣莊、于橋兩村每戶村民增加耕地0.23hm2,使整治的土地、水面能夠充分利用,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把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進一步贏得了民心,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維護社會穩定。通過實施塌陷地復墾治理,并按協議移交給農民使用后,讓村民重新有地種、有活干,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周邊農村人多地少的局面,安置部分剩余勞動力,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既解決了村民的安居樂業問題,又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把煤矸石的清理與農田塌陷區的恢復治理結合起來,一方面使固體廢棄物堆場煤矸石的清運填埋有了去處,另一方面使農田塌陷區的回填有了材料,通盤考慮,提高了施工效率,節約了治理成本,既清除了污染源,又恢復了農田。水資源環境體系得到恢復,達到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目的。對農田塌陷坑采用了底層回填固體廢棄物(堆場煤矸石),讓低洼的農田得到抬高;在塌陷坑中上層回填粘土,隔斷地表水與坍陷坑下部的地下水通道,避免地下水污染,恢復原來的水資源環境;充分利用水塘清淤的肥土,集中運到農田治理區表面,整平后作為耕作層,使復墾復耕的農田得到了非常好的肥力。
經驗淺談
項目管理堅持“兩個強化”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責任。開展塌陷地和固體廢棄物治理,是一項利國利民利企的民生工程、效益工程,蔣莊煤礦專門成立了以礦長任組長的治理領導小組。設置了專門機構、配備了專職人員,研究制定了《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規劃》等10多個文件,并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議,抓規劃、抓協調、抓督促、抓落實,將塌陷地綜合治理提上了議事日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推動塌陷地治理步入了規范化、經常化的軌道。強化政策宣傳,增加百姓參與程度。因煤礦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對形成的塌陷地進行征收,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仍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為把好事辦好,讓廣大群眾了解此項工作,贏得廣大群眾支持,形成共識,項目前期立項和規劃設計論證階段,積極進行了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在與地方政府及村委會達成有關協議,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本著增加耕地、還地于民的原則,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資金籌集堅持“三個到位”面對2004年以來省政府不再批準塌陷地征收,蔣莊煤礦客觀分析、強化措施、積極應對,籌集治理資金做到了三個到位。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到位。2004年,蔣莊煤礦編制的《蔣莊煤礦地質環境治理可行研究報告》通過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審核,爭取中央財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補助資金200×104元[5]。企業配套資金到位。
開展塌陷地治理,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蔣莊煤礦配套資金1076×104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治理保證金繳納到位。蔣莊煤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足額提取、專戶儲存、按照規定繳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1100×104元。建立“五項制度”,構建防治長效機制規劃先行制度。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原則,聘請專家編制了《蔣莊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明確蔣莊煤礦是治理的責任主體,要求該礦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實治理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確保治理效果。公正、獨立、自主的項目監理制度。為確保工程質量、工程投資和施工進度,對所有治理項目,監理單位都嚴格按照“公正、獨立、自主”的原則開展監理工作,并根據項目特點,編寫監理規劃、監理實施細則以及旁站式監理方案,對項目資金、進度、安全進行全面監督,真正發揮了“三控、兩管、一協調”的作用。嚴格項目評審制度。在項目立項、設計、驗收等方面,在爭取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意見的基礎上,實施專家評審制度,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既提供了財政投資依據又控制了投資成本,確保了資金使用安全。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為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蔣莊煤礦成立了礦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編制了《蔣莊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排查出的采空區塌陷、地面沉降、構造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采用S3水準儀配合標尺進行檢測,并設立警示標志,提前做好人員及物品的搬離,保證了人民群眾財產及生命安全。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制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蔣莊煤礦從整體恢復和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的思維出發,嚴格執行經省國土資源廳批復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走出了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