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接玉玲 劉孟臣 王振林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處培養科科長 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 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處處長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項目自1999年批準設立、2000年開始招生以來,得到迅速發展。招生領域從開始設置的4個到目前的13個;招生單位從開始的24個,發展到2008年的63個;2000年全國錄取1611人,2007年錄取5789人,7年中招生錄取規模增長了近3倍;已有五屆畢業生,畢業人數近2萬人。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經過了起步與發展階段,培養單位不斷增加,培養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已經為我國“三農”培養了一批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了解現階段農業推廣碩士教育的具體狀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狀況開展了調查工作。本研究根據需要又對相關問題做了補充調查,以下是對調查情況的總結和分析。
一、調查工作介紹
調查主要通過問卷和訪談進行。農推教指委秘[2007]12號文件提供了五種問卷:招生、培養單位(問卷1,本文沒采用);導師和管理人員(問卷2),有25個問題;專業學位在讀研究生(問卷3),有37個問題;專業學位已畢業研究生(問卷4),有42個問題;用人單位(問卷5),有14個問題。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問卷2共發放74份,收回65份;問卷3共發放106份,收回105份;問卷4發放110份,收回103份;問卷5發放60份,收回45份。問卷發放覆蓋作物、園藝、植保、養殖、林學、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農業資源利用、農業機械化等領域的在讀和畢業生、管理人員和導師、有關用人單位。本文將幾種問卷的相關項目進行歸類,相關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對調查數據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對訪談等開放性問題的結果加以匯總、歸納和整理,總結出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建議,以得出較全面的結論。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關于“對在讀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
已畢業的農業推廣碩士中有28%的人認為合理,62%的人認為基本合理;在讀專業學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認為合理,66%的人認為基本合理;“對所開課程教學效果的總體看法”,已畢業人員中認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分別是32%和58%,在讀人員認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分別是25%和69%。這說明目前農業推廣課程設置基本適合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2.關于“喜歡的教學方式”
無論是已畢業還是在讀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喜歡案例式和研討式教學的人占大多數(50%~60%)。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多種方式結合,如研討和案例結合,啟發和自學結合,更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關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認為以課程論文、開卷筆試等多種方式結合的考核方式為好。
3.對教學內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項調查中,調查對象大多認為教學內容應該側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為應多講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視實踐教學,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論性課程(40%)和多學科性學術講座(30%)。這說明,對于來自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第一線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學內容應以案例或實踐內容為主,同時也要講一些前沿理論性或多學科交叉性課程,以便開闊他們的視野,激勵他們在實踐和應用方面的創新。
4.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內容的看法和攻讀專業學位的收獲
已畢業和在讀(已修完課程,進入論文階段)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認為,目前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以拓寬知識為主(70%~80%),其次是能夠結合實際工作(50%~60%),認為深化基礎的為30%~40%。對教學內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穎,已畢業和在讀的研究生認識差別較大,這可能因為2006年以前用的舊培養方案沒有更多體現這方面的內容,農推教指委對培養方案統一修訂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能體現新穎性,結合生產實際反映最新研究和應用成果。在攻讀專業學位收獲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主要收獲在綜合素質提高(70%),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提高及觀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創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認為拓寬了社會人際網絡。
5.關于學位論文和指導教師
已畢業和在讀的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以結合工作自選最多(分別占50%和46%),導師指定研究課題的也占40%以上。課題類型多是設計或應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數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廣與管理部門或科技工作站,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課題研究內容多是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正承擔的研究課題進行。在攻讀專業學位過程中,最需要導師指導和幫助的環節是論文選題(60%)、研究設計與方法(56%)、論文研究與寫作(40%);與導師半月到一個月聯系一次的較多。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更側重于應用和實踐研究,對論文的要求要達到一定的標準[2]。導師在論文選題針對性、實驗設計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等方面給予指導,對保證課題研究順利實施起關鍵作用,已畢業和在讀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對這一點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過調查可知,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參考書,不利于自學;課時偏少,內容少;針對性不強,興趣不高;理論性太強,不易理解;專業跨度大,難聽懂;注意力難集中;內容陳舊,不豐富;教師講課效果不好。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位類型,沒有針對性很強的教材體系,只能通過案例研討等方式實施教學。在授課時間方面,多數人認為一年授課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較合適。由于有的人跨專業報考,就出現了聽課吃力的情況;由于沒有專職任課教師或教師缺少培訓,也影響講課效果。攻讀專業學位時遇到的主要困難依次是:工作和學習的矛盾突出,學習時間難以保證(80%)、論文工作條件難以保證(50%)、學費和論文經費難以保證(15%)。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攻讀農業推廣碩士學位的人員是在職人員,在單位是業務骨干,這就很難保證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因此出現學習時間難以保證、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影響學習效果的情況。
三、討論與思考
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從產生到發展僅有十余年的時間,已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它通過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以理論提升實踐應用的優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學與科研、人才培養更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續發展,是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