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徐仁茂 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美湖鄉農業服務中心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以其成功的實踐與運作,不僅得到國家決策部門的首肯和經濟理論界的廣泛關注,而且給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農業產業化成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在產業化過程中,農業推廣部門和農業工作者如何適應這一形勢。適時改變推廣戰略,因勢利導,推進產業化的進程,成了農業界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農業產業化的實踐及其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萌動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但是,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相繼暴露,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主體問題;其二,是模式的普適性問題,還有社會化服務嚴重滯后問題。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都屬于農業推廣的范疇,即這些問題深受農業推廣工作的影響。就實質而言,農業產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村、農業、農民如何步入市場,與市場經濟接軌,也就是通過體制轉型,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依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產量的市場化農業,使農業由分散的互不聯系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社會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起著催化劑和橋梁的作用,它是農民個體和市場的紐帶。首先,產業化總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實踐是靠農民最終完成的,只有通過農民的實踐,各種農業科技成果才能轉變為生產力,只有通過推廣人員把科學知識傳授給農民,才能使產業化有所依托。其次,如何把單個、分散的農產引入市場,一方面市場的利益導向是外因,可以促進農民走向市場,最重要的卻是農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決策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各地的生產力水平千差萬別,農民的思想觀念,經濟實力也相距甚遠,這些條件,決定了我國農業產業化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何引導,推動農民找出適應自己實際條件的產業化路子,同樣是農業推廣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
山東棗莊市在1980年試行“農民養羊、農行貸款、工廠貼息和建立基地、搞好服務、完善購銷合同、廠農掛鉤”的辦法解決羊毛產銷脫節的問題,進而提出了“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和農產經濟的發展。而在福建永春縣,他們發展“蘆柑”產業的特點則是以營銷拓展市場,首先建立完整的運銷體系,全縣扶持運銷專業戶、聯合體、專業協會、販運合作社等組織1000多個,同時以蘆柑總公司、果品公司為龍頭,建立以外貿為主,內外貿相結合的運銷批發機構,在縣城建立批發點,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銷售聯系點。第二,加強信息引導,樹立品牌,多次舉辦蘆柑節、展銷會、貿洽會,舉辦“中國蘆柑之鄉”命名慶典,耗巨資在中央級媒體做廣告,打出“永春蘆柑”的品牌,并利用全國100多個城市的網點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第三,創辦龍頭企業,投資6000多萬元創辦永春逢源飲料公司,年加工能力1.6萬噸,產值7800多萬元,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永春華達科技開發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該縣蘆柑面積達14.5萬畝,產量16.8萬噸,新增農民純收入2億多元,成為永春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二、農業推廣如何適應農業產業化
1.強調以人為本的推廣方略
農業推廣的目的之一是培養農民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即一方面增進農民的知識、態度、技能以期獲得好的農業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和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過農業推廣的教育性工作--培訓,傳播知識、溝通等。轉變農民的傳統價值觀為現代價值觀,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的需要。這兩個方面的目的緊密相聯的。農業推廣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創新擴散的過程,即一種新的觀點、思想、技術一旦被引入到一個社會系統,就在該系統中從一個決策單位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傳到下一個單位。根據這種觀點,我們在推廣一種新的技術或新的生產方式時,首先,培訓一部分骨干農民,由這些農民或中介組織(如龍頭企業,專業協會進行試驗、示范,使廣大農民全面接受,從而達到擴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農科教相結合的辦法,對農民進行直接的技術培訓和科學文化教育,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進行深刻的改造,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進而提高他們進入市場的自覺性。只有這樣,農業產業化能順利進行。福建德化縣在發展食用菌高產業過程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香菇和草菇為龍頭產品,以上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由食用菌開發辦公室引導組織部分農民進行試驗示范,并對全縣農民進行廣泛培訓,農民不僅掌握了該產品的生產技術,而且認識到該產業是短平快致富項目而得到認同。上世紀90年代全縣大面積種植成功,1995年全縣種植香菇1500萬袋,草菇20萬平方米,形成潯中、雷峰、春美等食用菌基地,同時創辦了許多加工廠作為龍頭企業,食用菌產業產值1個億以上。而在1996年花菇產業的推廣過程中,為了盡快形成規模效益,在未認真進行技術培訓,農民未掌握好栽培技術的情況下,當年發展100萬袋,卻造成大面積低產甚至絕收。給廣大菇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引起了食用菌產業的滑坡。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說明農業產業化,首先必須得到農民的認同、接受,也就是農民首先必須掌握技術,并認識到該產業的價值,方能使分散的單個的農民自覺進入市場,參加社會化的大生產。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1995年花菇行業比較利潤很高,確定其為龍頭產品發展無疑是正確的,但忽視了香菇與花菇生產技術的差異,花菇生產的失敗也就成為必然。
2.強化信息服務,幫助農民決策
農業產業化最核心,最本質的內部特征是“一體化”,一種產業的形成,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農民,甚至關系到一個地區的國計民生。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決策,即選擇何種主導產業,選擇何種產業模式,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農業資源,勞動力水平和生產水平以及市場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準確的市場預測是決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為農業產業化,說穿了是市場化的農業,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市場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這方面的教訓是不少的,前幾年到處遇到的“賣難”問題,這幾年內蒙古等地的甜菜“白條”問題就是最好的警鐘,甜菜在東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也形成了許多龍頭企業,但是未預測到近幾年的全球制糖業發展趨勢而盲目大發展,不僅造成農民損失,龍頭企業破產,給地方經濟也帶來極大困難。一種新技術,一種產業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試驗,示范推廣過程。因此,我們在推廣過程中,不僅應預測當前的經濟形勢,同更注重中長期的經濟形勢預測,包括政府的經濟產業政策和政治經濟形勢,才能為農業產業化的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