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旅游論文
玉樹建設高原生態旅游城市的有利條件
在現代城市化的歷程中,起初工業城市是其目標,在工業成為城市主體的同時,也成為區域的主要污染源。隨著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追求生態平衡、促進城市和自然更和諧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成為各國大中小城市的共同行動目標,相應地城市也開始由工業生產型城市向消費型城市—生態型城市過渡。玉樹地區突出的生態地位和功能可用“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來概括。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此。全州轄地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27.5%。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是玉樹當前乃至今后最首要的任務。建立生態城市是玉樹城市化的根本方向,只有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城市化歷程大體可以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為早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為中期階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為成熟期階段。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玉樹城鎮化率為32.11%[2],進入城市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在玉樹州確定的“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目標任務中提出,要全面完成玉樹撤縣建市工作,加快小城鎮和新牧區建設步伐,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同時,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分享發展成果之需求矛盾,玉樹地區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吸收農牧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減輕草場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推進科技進步,促使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優化,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擴大城鄉交流,縮小城鄉差距,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通過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扶貧搬遷等政策,使廣大的移民向更適宜生活的地方遷移,分享城市化帶來的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的好處。
玉樹生態旅游資源優勢非常突出,為建設高原生態旅游城市提供了生態基礎。總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三性”:(1)壟斷性。玉樹地處三江源區,擁有獨特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中亞高原高寒環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和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高原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壟斷性。(2)多樣性。玉樹享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中華水塔、牦牛之地、歌舞之鄉的”美譽,不但擁有大山、大江、大河、大雪山、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峽谷、大動物樂園等地理、水域、氣候、生物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資源,而且還匯集了藏傳佛教、唐蕃古道等宗教、遺址等文化生態旅游資源,更有歌舞、賽馬會等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態旅游資源。高原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多樣。(3)神秘性。由于玉樹地區高海拔、氣候寒冷、地域遼闊、路途艱辛,這里的一切對域外的人來說,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里天高地闊、山高水長,讓人們不能不敬畏大自然神秘力量。當地獨特的天人合一的高原生態文化、宗教思想,具有探究不盡的深奧。
2010年4月14日,玉樹結古鎮發生7.1級特大地震,造成嚴重社會經濟損失。但災后的大規模重建,有利于塑造城市全新的形象。獨特、優美、性格鮮明的城市物理空間是生態旅游城市發展的必備要素。結古鎮不僅是玉樹州行政、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未來體現玉樹生態旅游城市城鎮面貌的重要地區。通過科學規劃和重建,形成結古鎮及周邊城鎮統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鎮面貌,全面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對于塑造玉樹全新的城鎮面貌、增強結古作為區域旅游中心的服務和支撐功能,建設鮮明的生態旅游城市形象是難得機會。同時,地震發生后不久,國務院和青海省政府確定了玉樹建設高原生態旅游城市的總體目標,并制定了財政轉移支付、稅收減免、土地利用、生態建設、信貸優惠、產業發展投資、外來資金投入、人員培訓、移民開發等諸多扶持政策,[3]這不僅為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穩定社會秩序和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為玉樹加快建設生態旅游城市提供了政策、物質方面的支持。
玉樹建立高原生態旅游城市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城市總是在地理、氣候、土質、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產生和發展,并不斷吸引人口、資本向其聚集,而自然資源匱乏或長期難以利用的地區,其城市化水平總是落后于資源豐富或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玉樹州轄區雖然遼闊,但雪地、高山、沙漠、戈壁等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占很大比重,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明顯處于劣勢,不少地方不具備城鎮建設的條件,難以快速形成密集且相互呼應的城鎮群。地質考查表明,青藏高原板內盆山耦合具有特殊的時空結構,[4]受下地殼流動的制約。[5]中新世以來,以恒河盆地為主要源區的下地殼流動開啟了青藏高原的整體隆升過程,年輕的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大,特別是處于流動狀態的下地殼軟流層厚度大,因此板內地震十分發育。[6]玉樹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較高級別的地震。“4•14”地震導致結古鎮房屋大量倒塌,教育、衛生、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7]原有的城市格局基本被全部摧毀,一些重要旅游景區景點也未能幸免。因此,災后重建任務繁重。但高寒氣候和峽谷地形,又縮短了施工期,提高了施工難度,給玉樹建設生態旅游城市帶來了諸多困難。
三江源地區在中國和整個亞洲承擔著巨大而特殊的生態任務,同時高、寒、旱的自然環境特征和長期低強度人類活動,造成地區生態系統封閉性強,對自然和人為干擾的承受能力和恢復性弱。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玉樹屬于“三江源水源涵養重要區”,為禁止開發區,地區發展以水源涵養功能為主。[8]自2007年三江源地區實施大規模生態保護工程以來,玉樹生態退化趨勢明顯緩解,水源涵養功能初步恢復,生態保障功能不斷加強,三江源旅游資源的價值稟賦進一步提升。但2010年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域內的生態系統,再加上災區防疫中使用的消毒劑、滅菌劑,救災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另外,從2005年起,陸續遷出三江源地區的2萬多生態移民在地震中損失嚴重,如果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一些人可能重返三江源草原牧區,進一步增大地區生態環境壓力。[9]所以,協調生態保護功能、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玉樹打造高原生態旅游城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