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旅游論文
青藏高原生態旅游的開發現狀
青藏高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色彩繽紛的民俗風情,使青藏高原旅游資源具有大容量、多樣性、壟斷性、獨特性的總體特征。青藏高原恢弘博大,豐富深邃,原始奇特,有著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資源優勢。依托青藏高原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青藏地區已開發出一系列生態旅游產品。所謂森林旅游是指人們在林區依托森林風景資源開展的以旅游為主要目的的多種形式的野游活動。青藏高原森林土地資源有0.19億公頃,其中95%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緣喜瑪拉雅山地和東南部的橫斷山區。青海有仙米、互助北山、尖扎坎布拉、鷂子溝、群加等流水潺潺、云蒸霧尉、蒼松翠柏、綠野如蔭的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西藏森林面積717萬公頃,這里保存有色季拉、巴松湖、熱振、結德秀、瑪旁雍措和班公湖等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這些國家級森林公園,不僅擁有繁茂的原始森林,還有冰川、鳥島、湖泊、寺廟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西藏自治區在保護原始自然生態的前提下,為游人提供生態觀光旅游,以提高人們對森林、冰川、湖泊等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近年來,西藏加強了森林高原生態旅游的開發力度,色季拉、巴松湖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已投入1.38億元,用于公路、景區、旅游飯店等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僅色季拉、巴松湖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收入達693萬元,當地政府部門將其中240萬元用于環境保護。青海省充分利用互助北山、坎布拉等國家級森林公園資源,打造多元化的業態,著力發展觀光旅游、生態休閑度假、運動探險、保健療養、山珍美食、水庫親水體驗等旅游產品,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實現了旅游目的地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青藏高原獨特的山山水水,珍稀草木禽獸,已經成為表達藏族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堪稱世界之最,不僅分布數量多、海拔高、水質清澈,秀麗迷人,而且還與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相連,被譽為別具一格、獨具魅力的“江河圣湖”,適宜觀光考察和旅游。當地政府已將長江、黃河、青海湖、雅魯藏布江、納木措湖等開發成極具旅游休閑價值的風景區,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現在,青海、西藏兩省區依托這些江河湖泊,不僅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樹立起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浩瀚遼闊的草原、千姿百態的荒漠,構成了一幅幅奇妙的壯美畫卷,草原與荒漠充滿著神秘與未知,是旅游者和科考、探險、攝影與歷史學家們神馳向往之地。青藏高原各類天然草地面積共約1.2億公頃,其中西藏有天然草地8207萬公頃,約占全國天然草地面積的21%,占西藏土地面積的68.11%。青海省擁有草原面積5.47億畝,占國土面積的50.7%,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4.74億畝,居全國第四位,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是草原生態旅游的最佳地區之一。近年來,青藏地區草原生態旅游也在悄然興起,雖說草原生態旅游尚處在起步階段,但其前景是無比廣闊的。
以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依托開展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觀賞游。如西藏已建立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25處,建立起以黑頸鶴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雅江中游河谷和色林錯兩個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以藏羚羊、野牦牛等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世界最大數量的野生食草動物種群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以滇金絲猴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芒康金絲猴自然保護區。青海省已建立起以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等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觀鳥室、蛋島生態通道和鸕鶿島生態木棧道已建成投入使用。青海還建立起以藏羚羊、野牦牛等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以黑頸鶴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隆寶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以珍稀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以水禽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可魯克湖———托索湖自然保護區。青藏兩省區依托這些自然保護區逐步發展野生動物觀賞生態游。
體育旅游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人們通過旅游參與一些體育活動,比如騎自行車郊游、上山滑雪、山間旅游,周末的時候到海濱沖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達到健身目的,又實現了對大自然的回歸,使身心徹底放松。在我國,青藏高原體育健身旅游也在悄然興起,譬如,近幾年青海省以項目為載體,積極推進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運動型、體驗型旅游轉變,高起點策劃、高質量推出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旅游項目,增加了參與性和娛樂性,豐富了旅游精品內容,滿足了國內外廣大體育旅游愛好者的休閑需求。探險旅游,指旅游者從未見過、聽過或者經歷過,既標新立異,又使人特別興奮或驚心動魄的旅游活動。許多旅游者把獲得各種刺激性的探險看作是一種享受。青藏高原碧綠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奔騰的江河,集高大、雄偉、遼闊、俊秀于一體,是景色絕佳的探險旅游天地。青藏兩省區徒步探險生態景區,主要以西藏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為代表。每年來這里觀光、考察、探險的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
藏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最有特色、最能夠吸引人的是它的宗教———藏傳佛教,這是在我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地區崇奉的宗教。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中心,青藏地區開發形成了一大批生態旅游產品。如建筑藝術,千座藏傳佛教寺廟作為西藏宗教文化的集成載體,從建筑、裝飾、壁畫、塑像、宗教活動及儀式等方面展現了西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布達拉宮為代表的宮殿建筑和許多著名的寺廟古墓,如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遺址均被列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青海神秘的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以及瞿曇寺、隆務寺、文成公主廟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發展成了有名的生態文化游景點。
世居青藏高原的各民族共同創造出了多元共存、豐富多彩的民居民俗文化,其與眾不同的民居建筑、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是舉世矚目的。各民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宗教信仰、待客禮儀等,極富民族性、趣味性、娛樂性和觀賞性。西藏的傳統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譬如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筑各有特色。西藏民居的歷史十分久遠,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已有了豐富的建筑遺存,這些傳統的民居建筑是發展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對游人訪古探幽、欣賞藝術、考察研究、增長知識都有極高價值。當地各級政府憑借這些獨特的民居民俗風情,開發了“藏家樂”等令國內外游客喜聞樂見的生態旅游形式,較好地滿足了旅游者觀察、體驗民族風情的需要。青海省則直接利用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自然樸實的村落資源,建立民族(民俗)文化村,如青海的土族民俗文化村等,開展民居、民俗文化村生態游,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青藏兩省區的各種節日、賽事等也成為民俗生態游的一大熱點,如西藏的“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青海的“射箭”比賽、“花兒”演唱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