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地方高校師德建設:理論與問題
同其他社會主體相比,高校教師更為注重對精神的追求,對人和社會的價值關懷是高校教師職業特質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養,更不能僅僅依賴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或教師,而是全體高校教師的職責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師師德的重要內涵。師德則是教師專業倫理、道德與人文精神的統一。關于師德的重要意義,古今中外的先哲們都曾經給出自己的表述。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給后世的《論語》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古訓。意在告誡教師要“為人師表”。西方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曾指出,“作為老師,要嚴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訴世人教師以身作則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家們也從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角度,提出對“人”的關注。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下發了一系列關于師德建設的意見、規范,明確了師德的內涵以及高等院校師德建設的主要內容。①因此,加強職業道德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師德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發展的重要問題。
對于高等院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分析。對于理論問題而言,比較代表性的觀點如檀傳寶教授曾指出當前師德建設應當特別關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公正、客觀的評價師德現狀,科學、合理的制訂師德規范以及努力形成師德建設的有效機制等。[4]而對于現實問題而言,我國高等院校師德建設方面所普遍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問題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深化和發展,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水平和學風現實狀況整體呈上升趨勢,高校教師良好的道德規范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不可否認,高等院校的教師隊伍中仍存在師德失范的現象。一般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術風氣浮躁導致學術道德滑坡。近年來,抄襲、剽竊現象時有發生,尤其在我國重點的高等院校、學術科研機構,更有甚者在國家重點培養的知名學者的學術研究中頻頻出現,引人深思。第二,社會構成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使得傳統的道德評價標準陷入頗具爭議的境地,而導致教師對傳統師德觀念的認知出現偏差。第三,就師德建設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過于形式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關于師德建設的意見、指示在部分高校被當做“政治性的宣傳”而非扎實、具體的工作。而對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師德建設存在著特殊的挑戰。關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筆者曾做過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地方高校在師德建設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源狀況的復雜性給地方院校的師德建設提出挑戰。地方高等院校,特別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與分工決定了其學生人數急劇增加且在生源結構、基礎方面與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顯的差異,學生對大學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與多樣化更加要求教師對個體差異、對人的關注。第二,師資隊伍的狀況,即教師總量不足與新聘任教師增多的問題困擾著地方高校的師德建設。一方面,生師比過大,使得教師疲于應付教學任務,無暇顧及自身倫理道德修養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師、青年教師,很大部分是剛剛走出校門,走上講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對師德的認識與自覺。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師的選聘、考核和培訓教育中,比較關注學歷層次、職稱、論文、獲獎成果等硬件條件,而淡化了對思想道德素質和教書育人能力等軟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學生培養模式的變化對師德建設帶來挑戰。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與人文環境的塑造,客觀上對師德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對于師德建設的基本路徑,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領域進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教師的思想理論建設、師德規范的機制化建設以及文化氛圍的營造方面。②而筆者將著重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視角,闡述地方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路徑。
地方高校師德建設的校園文化路徑
文化是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長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受到地理環境、歷史變遷等因素的影響,而逐漸發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準則、地方意識、地方情感和人文環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區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時代風貌、生活習慣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這些精神的歷史遺跡、文物、博物院、紀念館、展覽館、圖書館、標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在此取其廣義的理解,即指廣大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穩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它包含著信念、價值、理解、態度、意義、標準、象征、儀式、典禮和人們所喜好的教與學的方式等。這些因素主要通過學校中群體成員共有的行為方式來體現。學校文化與外在的物質環境有關,也植根于內隱的價值觀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斷裂”又存在“傳承”。說其斷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園文化存在積淀不深,而通過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園文化又經歷了沖突、碰撞等,使得校園文化存在“斷裂”;而“傳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與地方特色文化的影響,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時代風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與文化的影響較深。同時,地方高校作為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教育機構,長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識與文化中心的優勢,對地方特色文化有著更好的體認和辨識,而有利于其實現從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的建構。
以地方特色文化為根基的校園文化與教師師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領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師人文精神的修養。在高校師德建設的過程中,以地方特色為根基的校園文化,起著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勵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園文化可以通過內在文化要素的有機結合,引導廣大教師主動接受和吸收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拒絕和排斥錯誤的觀點和影響,向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受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地方高校的教師隊伍中存在一些主張“實用、實際、實惠”等極具感性的不良傾向,而此時的校園文化則是引領廣大教師的一面旗幟。熏陶功能是指校園文化對全體教師在職業倫理道德建設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育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中的重要作用。廣大教師滲透其中,浸潤其里,在校園中,廣大教師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思想的溝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與交融,觀念的分歧與認同,行為的規約與懲戒逐漸地、潛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舉止上的趨同,這就是環境對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則是校園文化在師德建設中發揮的凝聚力量。作為廣大教師群體創造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師形成了一致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氛圍,無形地凝聚學校教師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種合力,以種種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廣大教師的信念情操。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著高校教師獻身科教、服務社會,并以此培育自身優秀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