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作者:賈秀琴 單位:白銀區(qū)第二小學
初涉《心理健康教育》,許多老師感到很茫然,要么不小心把它上成了品德課,要么上成了語文課,總找不到準確的切入點,好多時候與其說是在上心理健康課,不如說是在匆匆忙忙完任務,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意識、解決心理問題變成紙上談兵。作為一名實驗教師,我在執(zhí)教時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收獲亦多。現就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課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心理教育課應在民主平等的原則下進行
怎樣才能打開學生的心門,了解學生的內在想法,并制定具體的引導措施呢?我認為首要是設法讓學生開口,讓學生有傾訴的愿望。而讓學生能夠真心傾訴的前提就是他必須有心理安全感,這個安全感的前提就是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以一個引導者和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真誠地和學生交流,千萬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更不能在談話時訓斥乃至批評學生,否則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心理健康課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剛執(zhí)教時,也許對教材的鉆研不夠,也許方法不當,上課時總感到很茫然,每堂課好像在走過程,沒有真正將課標落到實處。十一月份,在省教科所的組織下,有幸聽了幾節(jié)心理健康研討課,真是受益匪淺。研討課中不乏精彩的片斷,也不乏經典的言辭,但最打動我的還是我校高老師在執(zhí)教《再牽友誼之手》時,孩子們發(fā)自肺腑的傾訴,感人至深的“消除矛盾,再牽友誼之手”的場面。矛盾沖突在學生的生活中如家常便飯,解決不當,會給矛盾雙方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并使一些錯誤的意識和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矯正。高老師從學生的矛盾入手,讓學生回憶并交流自己難忘的一次沖突以及當時的心情和處理方式,隨后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矛盾并嘗試解決。當學生解決矛盾出現困惑時,老師及時地出示了幾種解決矛盾的策略,供學生選擇并嘗試運用。在嘗試運用過程中,孩子們把積壓在心里的不解、委屈與怨恨盡情地宣泄了出來:有的孩子真誠地向對方道歉;有的為自己的過錯流下了悔恨的淚水;有的情不自禁地互相擁抱。矛盾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化解了。聽后,我深深地感到,如果執(zhí)教老師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一切做法與語言都將如過眼云煙,不能打動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我們的心理健康課就是失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實現回歸自我,發(fā)揮潛能為宗旨,重在自我調控,強化自我領悟與自我評價體驗,它不是一般的安慰同情、忠告建議和簡單的命令限制、批評指責。因此,把課上進孩子的內心,是心理教育的重頭戲。
三、心理健康課應讓孩子學有所獲
心理健康課說到底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引導他們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心理誤區(qū),以健康的心態(tài)去學習生活。所以在每節(jié)課后,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感悟,學會總結,并運用于實踐。如學《我是勇敢的小戰(zhàn)士》一課時,我讓孩子們在聽了故事,看了插圖后進行討論交流:遇到這些情況怎樣做才算是勇敢的孩子呢?能講講你經歷的勇敢的事嗎?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及時引導他們進行總結:當自己和親人失散或迷路時,一定不能慌張,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比如打電話、找警察叔叔、大聲呼救等可行措施);遇到火災,要冷靜地向119求救;遇到壞人,不能害怕,要向周圍的人群呼救或想辦法脫身等等。我想這些具體可行的方法,會讓孩子們受益一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于日常活動中
雖說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這遠遠不夠。小學生日常活動中蘊藏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我常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相關的日常活動之中,如通過語言領域《打電話》的教學活動,豐富小學生的社會經驗,培養(yǎng)小學生樂于與人交往的性格;通過社會領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學活動,讓小學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怎樣做才是勇敢的孩子,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通過“學做解放軍”“過家家”“趕超市”“兒童醫(yī)院”等角色游戲,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友誼,而且提高了小學生的交往能力。在生活中,還可通過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得以延伸和發(fā)展
具有發(fā)展性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只能給學生提供有限的指導,而學生心理技能的形成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多次實踐方可形成,為此,我在活動結束后常設計一些相關的活動來作為教育活動的延伸,讓學生在反復嘗試和實踐中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常采用的方法是寫“悄悄話”和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平時我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讓他們把心里的不快和小秘密偷偷地告訴我,讓我們共同分享。可以直接跟老師說,也可以通過日記來傾訴。在孩子們傾訴的同時及時疏導,幫助他們打開心結,同時還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對個別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研究探討、引導、教育,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一方法比較復雜,需要的時間也比較漫長,見效也比較緩慢,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