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目前,高職院校正面臨從規模建設到內涵發展的戰略轉型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高職教育的熱點話題。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植根于綜合利用教育資源,改善教育發展質量。教學管理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做強高職教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支撐。
近些年教育界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內涵、特征及實現路徑等諸多問題進行了相當多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實踐和理論成果。研究者們除了從教育學角度出發,還嘗試從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更多學科出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其中,教育生態學視野的研究是一種新理念、新方式,為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思路、方法和途徑,對優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
一、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學科名稱首先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Cremin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Edulcation)一書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時間。生態教育是一種以生態學為依據,通過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的傳播,提高學生生態意識、培養學生生態素養和塑造校園生態文明的教育。生態教育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過程起指導和調節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大致分三個層次: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綜合外部各種環境組成的復雜的教育生態系統;二是以學校為中心,反映學校生態內部教育體系的相互關系;三是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外部因素彼此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管理生態性及分析影響生態因子
教育生態學研究有不同的層次。研究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時,教學管理與學校生態環境密不可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系統中各個生態因子協同發展,各生態要素存在物質、信息和能量間的轉換,并力求達到彼此之間的平衡。從生態系統進化的全局觀點分析,平衡是相對的,學校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因素處于動態平衡中,一個生態因子的變化,會導致其他生態因子的變動和重組,是運動與平衡的統一。分析影響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諸多生態因子,我們可以將它們分成三類,即教學管理特征因子、學校外部特征因子、學校內部特征因子。這三方面生態因子構成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三個層次的環狀生態圈,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都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教學管理特征因子的基本內容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學設備管理、教學管理理論的研究、人才培養標準、教育教學規劃、教學計劃、專業教育標準、教學大綱以及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和師資管理、教學管理制度等教學基本建設管理。這方面的生態因子,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建設中起著核心因子的作用,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水平的具體體現,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保障。
學校外部特征因子,指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的環境系統。一方面主要包括高職教育發展的區域社會經濟、產業行業要素、企業職業需求、地方教育政策等,實質上是地方政府和社會經濟為高職教育發展構建的外部環境。對于完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而言,宏觀環境或保障體系至關重要。目前,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了“半壁江山”,由規模擴張到提升內涵轉變,這是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機遇也是挑戰。另一方面是指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院落環境、城市環境等在內的生態環境。學校外部特征因子的生態環境往往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結合融通的系統。
學校內部特征因子,一方面主要包括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理念、校園價值觀、各項規章制度、校園組織結構、教學運行機制、校容校貌、教風學風等構成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改善教學管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內涵,目的是通過提升辦學質量和特色,使教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適應社會需求、引領社會科技前沿,這些都需要校園文化的潛在引導。校園文化廣泛滲透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影響和支配著教學管理的執行特色和建設成果。在教學管理建設中,校園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主流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凝聚力量的激勵功能,基于普遍文化認同而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規范功能,對教師思維、行為習慣和專業素養的熏陶功能。另一方面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專業開發和建設、課程開發和建設、教學環節等教學全過程。不同高職院校的培養方式和定位也是制約教學管理的限制因子。
三、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建議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作為一種生態現象,必須著眼于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努力遵循教育協調發展的規律與要求,解決好教學管理與校內、校外環境的矛盾,保持教學管理過程的生態平衡,避免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內部生態鏈危機和系統整體效力減退等問題。依據教育生態學原理,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利用“限制因子”定律,創設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有效改善的生態環境
1840年,J•李比希通過對比谷類作物的產量,發現農作物通常不受它所需要的大量營養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只要稍微加入所缺少的微量元素,產量馬上就會明顯地提高,他由此說明這些微量元素是作物增產的“限制因子”,并以此作為基礎提出了生態學中著名的“限制因子”定律。
目前,“限制因子”定律已經從自然因素擴充到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生態系統而言,也同樣存在著“限制因子”,起到限制性的作用,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生態困限,制約著教學管理健康發展。
因此,良好狀態的教學管理,需要擺脫其生態環境中各“限制因子”的束縛,通過各生態因子的和諧共生來維持其生態環境平衡,最終實現教學管理內涵提升。擺脫“限制因子”束縛,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這是一個生態進化過程,是高職教育發展史的必然,也是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對高職院校而言,需要從教育生態平衡理論出發,找出教學管理生態系統存在的“限制因子”,對其整合優化,努力構建一個穩定、平衡、有效的模式。
2.加強生態調控,形成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良性發展的生態循環
在教育生態學中,教育生態系統是最復雜的層次。家庭的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反映出明顯的個體生態特征,有利的小生態環境可以促成個體的超常發揮,不利的小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一所高職院??梢暈橐粋€教育生態群落。影響教育群體的生態因素很多,教育群體之間有競爭、合作、中性等多種與生物系統不完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現,教育者運用群體動力學來推進群體以及群體中個人的發展,這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循此思路,在建立教學管理模式時,學校不僅要結合學院內外部實際制定制度或措施,而且要定期檢查教學管理制度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