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
陰道作為生殖道的組成部分,是連接女性內生殖器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唯一通道,在外源及內源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均可引起陰道正常菌群之間或正常菌群與人體間生態平衡的破壞,從而導致陰道微生態失調,進而引起陰道炎癥。近年來陰道微生態失調的發生率有所上升,而不同地區其檢出情況有所差異。本研究通過對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婦科門診有明顯癥狀的4025例婦女陰道分泌物進行檢測,初步探討該院門診陰道微生態失調的檢出情況,各種陰道微生態失調構成比及其年齡分布,從而提高對陰道微生態平衡失調的認識及防治。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收集
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30112例患者,其中4025例患者自覺外陰瘙癢或陰道分泌物增多,占門診患者的13.37%,除處于月經期或檢查前3d內使用過陰道藥物和陰道灌洗外,其他患者全部行陰道分泌物檢測。檢測異常的有2066例,作為研究對象,檢出率為51.33%,占門診患者的6.86%。
1.2檢測方法
由婦科醫生在婦科檢查前在患者陰道側穹窿取陰道分泌物,未婚無性生活的患者則使用棉簽進入其陰道內取標本,涂片,檢測陰道pH值,進行革蘭染色,閱片。主要試劑為:革蘭染色試劑(龍膽紫、碘溶液、脫色液和沙黃溶液),精密pH試紙(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及上海三愛思試劑有限公司提供)。檢測陰道的pH值:將精密pH試紙直接浸入玻片上陰道分泌物中0.5s,取出,30s后對照比色卡,讀取相應結果。涂片:將陰道分泌物均勻涂片。革蘭染色:干燥后加入龍膽紫液染色10s,之后水洗、甩干;加入碘溶液染色10s,之后水洗、甩干;加入脫色液脫色10~15s,之后水洗、甩干;最后加沙黃溶液復染10s,之后水洗,以烤箱烘干。鏡檢:在1000倍顯微鏡下直接尋找假絲酵母菌孢子及菌絲、陰道毛滴蟲、線索細胞等。
1.3診斷標準
依據曹澤毅[1]主編的《中華婦產科學》及樂杰[2]主編的《婦產科學》中關于陰道炎的診斷標準:陰道分泌物檢查中顯微鏡檢發現假絲酵母菌的芽孢或(和)菌絲、線索細胞、陰道毛滴蟲中1種或1種以上,以及膿細胞≥“+”,清潔度>“++”者,陰道pH值異常均可診斷為陰道微生態失調。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分泌物顯微鏡檢查發現假絲酵母菌的芽孢和(或)菌絲即可診斷。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vaginitis,BV):①均質稀薄的陰道分泌物。②陰道的pH值≥4.5。③分泌物鏡檢線索細胞陽性(線索細胞占全部上皮細胞的20%以上),符合此3項者即可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滴蟲陰道炎(trichomonalvaginitis,TV):分泌物顯微鏡檢查到陰道毛滴蟲即可診斷。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4025例有癥狀患者陰道分泌物檢出情況4025例有癥狀患者的陰道分泌物檢測出陽性者2066例,總檢出率為51.33%。其中VVC599例(28.99%),BV177例(8.57%),TV42例(2.03%),混合性陰道炎為10例(0.48%),其他陰道炎癥1238例(59.92%,其中膿細胞≥“++”的陰道炎癥為694例,而其他異常為544例)。
2.2不同年齡各種陰道微生態失調構成比根據不同年齡將患者分為5組:<21歲組,21~歲組,31~歲組,41~歲組和>50歲組。總體陰道微生態平衡失調患者年齡構成中,31~歲組患者比例最大(38.2%),其次是21~歲組(32.7%)和41~歲組(21.7%)。各種陰道微生態失調不同年齡構成中21~50歲比例明顯高于<21歲組及>50歲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94,P<0.05),見表2。其中混合性陰道炎患者年齡中位數在21~30歲之間(29.2歲),而VVC,BV,TV及其他未定義的陰道微生態失調年齡中位數均分布于31~40歲之間(分別為33.5歲、34.3歲、37.8歲和33.8歲)。
3討論
研究顯示,陰道微生態失調的檢出率呈上升趨勢,且逐年改變,如VVC呈逐年下降趨勢,而BV則呈逐年上升趨勢[3]。不同國家及地區陰道微生態失調的構成比及檢出率存在很大差異,其中BV最為常見[4-6]。而中國有其自身的特點,廣州地區及武漢地區有調查顯示,BV檢出率高于VVC及TV[7-8],而北京地區有調查顯示VVC檢出率較高[9],這表示中國不同地區分布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其可能原因有:①不同調查在時間季節上存在一定差異,不同季節陰道炎癥分布有所差異。②不同醫院就診人群,檢測水平有所差異。③不同地區氣候及衛生環境有所差異。④不同地區人群中對陰道炎癥防治宣傳程度不同,人們的認識亦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已定義的陰道炎癥中,VVC檢出率高,其可能與各種廣譜抗菌藥物、抗腫瘤藥物、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性藥物及口服避孕藥等的廣泛應用,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以及性行為的開放有一定關系[1-2],其中Thammalangsy等[10]研究發現,性行為與該病發生率的增高及易復發存在密切相關。BV檢出率相對較低的原因可能與10%~40%的患者無明顯外陰不適以及陰道分泌物異常等臨床表現輕而就診率較低有關;且本研究中BV的診斷嚴格按照標準進行,但是臨床上部分BV的診斷通常是根據單一的顯微鏡檢及白帶改變進行,不全面。因此,臨床上部分診斷為BV的患者可能在本研究中未納入;而TV檢出率明顯小于另2種陰道炎癥,主要與近年公共衛生水平的提高及衛生宣傳的加強有密切關系。
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激素的變化,從而影響陰道微生態的構成[11]。本研究顯示:各種陰道微生態失調在21~50歲的構成比明顯高于<21歲及>50歲人群,其中除混合性陰道炎的年齡中位數位于21~29歲之間外,其余的陰道微生態失調年齡中位數均在31~39歲之間。可能原因有:①生育年齡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陰道上皮層細胞糖原比例較高,陰道pH值為酸性,利于假絲酵母菌的生長[12]。②性生活較頻繁是育齡女性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性生活的頻繁,通過性生活導致陰道內外的病原體入侵從而引起微生態失衡的可能性大。③生育年齡女性因分娩、流產、置入宮內節育器等外源性陰道內環境破壞的可能性高于<21歲及>50歲的女性患者。④育齡女性對其自身情況認識及一些社會因素導致21~50歲女性患病就診率相對較高。吳翠云[13]調查顯示:VVC為最常見的陰道炎,陰道炎均好發于生育期女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