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20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普遍被采納,實現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成為重要目標。當前,生態化建設實踐已在我國城鄉蓬勃展開,城鄉生態化建設目標的建立是由于政府決策部門和廣大群眾越來越意識到城鄉生態化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牛慧娟(2008年)認為:“城鄉生態化意味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城鄉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生態恢復和生態重構,更涉及到發展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根本性轉變。”[1]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提出了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的“十點生態重建計劃”認為,重建計劃是“生態結構革命”即重建基礎結構,包括城鎮耕地利用模式、交通系統、技術、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這10項計劃比較全面地揭示了西方世界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和發展趨勢。[2]山西省作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循環經濟試點省、生態省試點省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委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城鄉生態化策略是在這些建設實踐基礎上的發展的。[3]在山西省城鄉生態化背景下,應如何推動農村環境治理,能否將兩者統籌起來考慮等問題引起眾多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視。筆者認為,農村環境治理是城鄉生態化建設必然途徑,是建設生態省的重要舉措。
一、山西省城鄉生態化的基本內容
山西省作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循環經濟試點省、生態省試點省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明確實施城鄉化策略。山西省城鄉生態化就是要遵循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原則,實現城鄉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的演進過程,它是可持續發展模式。[1]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還含有自然和社會兩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基于生態產業下的復合生態系統發展模式,生態產業注意到了自然生命生態系統中本無廢物的事實,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共生”的生態調控原則,而生態產業協調了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復合生態系統在某一發展階段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得以持續發展。[4]基于城市和農村生態系統下的復合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在農村生態系統中,存在著農業、農民和農村即所謂的“三農”問題,從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看,“三農”實質上分別對應著復合生態系統中的三個子系統,即農村→自然、農業→經濟、農民→社會,可見,三農現象不只是經濟或社會領域內的問題,“三農”之間形成了“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關系,相互作用,協同發展。[4]
二、城鄉生態化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分析
建立復合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可以作為山西省城鄉生態化背景下農村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根據榆次區20個村、靈石縣14個村和保德縣16個村的調查,目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1.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水質改善。
村建立水源保護區占調查村總數的100%,村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占調查村總數的38%,基本上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村委能主動加強農村地下水資源保護的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而且有30個村地下水資源受到煤礦區的影響,占調查村總數的60%,農村主動加強農村地下水資源保護存在一定的問題。
2.農村生活污染治理。
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在榆次區、靈石縣和保德縣城周邊村污水沒有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距離榆次區、靈石縣和保德縣城較遠、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沒有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村尚未做到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村垃圾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直接倒入深溝和深坑內;加強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52%,但各村推廣的戶數并不多。在農村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同發展清潔能源結合方面,能夠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發展戶用沼氣村達到調查村總數的100%,但各村發展的戶數并不均衡;村綜合利用作物秸稈,推廣“豬-沼-果”、“四位(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一體”能源生態模式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6%;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措施的村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
3.企業對農村外部不經濟性的影響。
村周邊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已經建立,有效地防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村周邊不存在污染問題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100%。在擁有煤炭資源豐富的靈石和保德縣,由于煤礦企業的開采,村內存在一定面積的土地坍陷問題,村內存在坍陷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48%。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村內已經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占調查村總數的100%。
4.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各村能推進健康養殖,在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方面,已經科學劃定畜禽飼養區域,力求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100%;但人畜混居現象徹底改變的村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已經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力求提高養殖的規模化水平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100%;能夠通過養殖小區發展沼氣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100%;能夠通過養殖小區生產有機肥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100%。但不能有效地進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0%;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村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
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按標準化生產,強調采取技術、工程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村在調查村總數中占比為0。能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在種植區域普及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50%;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50%;實施田間合理灌排,發展節水農業的村占調查村總數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