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人內心修養是中西方哲學的關注焦點之一,亞里士多德和孟子關于“善”的討論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應運而生,與國家的政治和政體相聯系。亞里士多德倡導善政,涵蓋了倫理和治理兩個方面的內容,倫理是治理的基礎、目標和標準,治理是倫理的實施和載體。國家的目的是實現善,為了使人們過上優質的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滿足。孟子的“性善論”,是傳統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是與心連在一起而加以論述的, “性善”的“性”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兩者都是一定社會階段的歷史產物,所以將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于我們學習和理解中西方哲學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王雯, 今古文創 發表時間:2021-08-30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孟子;善政;性善論
一、兩種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
(一)亞里士多德“善”的觀點的提出背景
亞里士多德的“善 ”與“善政 ”“幸福 ”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亞里士多德的“善 ”的思想古希臘產物。從歷史的發展變遷來看,希臘所具備的良好社會物質基礎給國家的文化奠定了優良的根基。其次是良好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這一思想。任何一個思想的提出都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淵源,亞里士多德的“善”也是如此,在前輩和行業代領人的思想體系中的相關觀點奠定了亞里士多德的“善”的思想,拿梭倫,他關于善的觀點是 :“幸福就是有好的身體,有好的心情,有一定的基礎,最后才能善終等等。”①德謨克利特等人又相繼提出了關于“追求快樂的重要性的快樂論主張。”蘇格拉底認為人們窮極一生,最終所要追求的東西,不過都是屬于善罷了,從一定程度上說,蘇格拉底將善僅僅局限在倫理學范疇,把善作為人一生當中在人生價值追求上的最高目標。柏拉圖的視角立足于整個世界,認為“善的理念是全世界的最高準則 ”,使得一切朝著至善的方向發展的推動力是神,在西方人思想了一直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世界是由神所創造,所以世界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最為完美的。最后是犬儒學派的“善 ”,在這個學派看來,善和利益之間有著難以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要想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善,首先需要人們自覺擺脫利益的約束,這也是要想達到善的唯一途徑,他們倡導一種極為自然的生活——簡樸、禁欲,這種主動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利益對我們的糾纏的過程是一種道德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被稱作是善。
(二)孟子“性善論”觀點提出背景
孟子的這一思想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而形成,一個是受到孟母的思想,另一個是圣賢們對于孟子的教化,最后是孟子自己內省的結果。孟子“性善論 ”思想的產生和亞里士多德關于善的思想都是受到前輩們的影響,是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具體說來,孟子這一人性論思想的提出是在戰國時期,他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來加以驗證。正因為心理活動具有普遍性的特質,所以性善是有根據的,這是出于人的本性和天性來說的,也被叫做“良知”和“良能”。面對戰亂不休,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孟子認為,要使其改變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改弦更張,這也是突破“禮”的約束的表現。“性善論 ”自此成了當時戰爭非主觀因素的一種借口,自然受到當時統治者的推崇。
二、兩種思想的內蘊
亞里士多德的“善”是和政治掛鉤的,與最高善相關聯。由于政治學是包含在哲學之下,所以柏拉圖認為,政治家就應該是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政治學是最高尚的科學。其論證過程大致是 :每一種技術或科學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有些學科的目的是其他的學科,如果學科A 管理學科B,那么學科A 比學科B 更加高級。政治學管理了全部學科,其目的是整個城邦的幸福,這是最為高級和高尚的。在過去,政治學著重于公民的美德和幸福,現在旨在物質富足。獲得幸福是最高級的,軍事獲得勝利、醫學獲得健康,健康和勝利之所以比不過幸福這一說法,主要是因為勝利和健康的價值就來源于它們給人帶來的幸福,幸福是最高級的東西,人除了勝利還需要其他東西,幸福不是愉悅,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的那種開心和生理上的那種開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幸福,后者是愉悅。幸福帶來的好的感覺比愉悅強烈且持久。總之,政治學直接對最高的善——幸福負責,而且它管理所有學科,所以政治學是最高尚的學科。
“善”和“善政 ”思想集中體現了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善政是倫理和治理的結合,其目標是實現人間的至善,為此需要優良的治理。善政的基礎是私產制度、中產階級主導的社會結構、適當的疆域和人口 ;善政的形式是民主與法治,條件是公民教育。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論,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今天為我國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珍貴的精神資源和啟示。
孟子的性善思想包含以下涵義。1. 人之初,性本善。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是此意。2. 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 人性的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 本性也需要“養 ”。“茍德其養,無物不長 ;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道德實踐可以成就德性。 “善”是早已存于心中的,但會因私欲所蒙蔽,致使本心無法彰顯,因此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善政不如善教之的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受之,善終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主張“君子”,“圣賢” 及“大丈夫”。“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如果忽視教育,其政制必將毀損,一個城邦應常常教導公民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及其生活方式。”此外,他強調將教育分階段進行。兩人都主張國家應該重視教育,重要道德,不同之處在于,亞里士多德在人形成為人的三個因素中提到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環境和正當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并通過教育發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品性的人。人的最終發展依賴于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發展人的理智,他堅持天性,但并不認為教育對人的形成的力量是萬能的。只有當法制、良好的環境影響、正確的家庭影響和教育合力時,人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對孟子而言,“學問之道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在于促進人對自身固有善端的體認,獲得道德修養的主體意識,保存、擴充和發展善端,成為道德上的完人、“圣賢”。人有天賦善端,“茍得其養,無物不長 ;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的教學思想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理性思維的重要,雖其教學論主旨在闡發孔子已經提出的各項原則,但仍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表現在啟發教學與深造自得。其次是因材施教與堅持標準。最后是循序漸進與專心有恒相結合。道德教育上,孟子的“性善論”在對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把人的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強調道德修養的平等性,主動性和社會性。
三、善和性善論思想的影響
“善政 ”對人口治理問題有其指導意義。面對人口老年化嚴重,資源欠缺等問題,我國鼓勵優生優育、以及鼓勵二胎政策等都是對亞里士多德人口觀念的證實。在公民的政治參與方面,亞里士多德通過界定城邦和公民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出言說討論等形式是參與政治的有效途徑,而且這是完全符合法律的,對于國家的治理和國家權力機關的透明有著現實意義。孟子的“性善論 ”思想不僅僅是倡導心性獨立和心性自由的心性學,而且也是探討如何實現和維護整個社會和平有序的政治學。“性善論 ”是在堅持和倡導一種以個人的自我管理為基礎的社會治理模式,性善是說個人天生地具備完全、完美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夠自我提供判斷善惡是非的標準。它倡導社會秩序應該建立在個人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反對專制統治。
四、結語
不論是亞里士多德關于“善”的哲學思想,還是孟子 “性善論 ”的觀點,都包含著人倫和道德教育以及修養等方面的現實意義。對于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兩者都是影響了所處時代的著名命題,同時,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彰顯出這兩種思想的獨特魅力和現實意義,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