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具體的理論形態和話語體系如何變換,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是一以貫之的。這主要體現在:(1)馬克思主義始終致力于回答“人的解放”這一根本性問題;(2)馬克思主義始終具有整體性這一根本性特征;(3)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這一根本性原則。從根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這三點既不可偏離,也不可偏廢。
本文源自馬君俊,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發表時間:2021-04-26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月刊)創刊于1987年,(原: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人的解放;整體性;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作為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本、不同研究者以及同一研究者的不同視角中呈現出不同的理論形態和話語體系。這些理論形態和話語體系是適應不同的時代問題和現實需要而產生的。不同的理論形態和話語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闡釋,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出場方式和在場形式的不同設計。它們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豐富意蘊,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空間。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具體的理論形態和話語體系如何變換,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始終是不變的、一以貫之的。一旦喪失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就有可能滑向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所謂精神實質,就是一個思想體系的精髓和本質。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到底是什么?目前,學界集中討論較多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有的將其概括為“實事求是”[1],有的將其概括為 “理論聯系實際”[2]。有的學者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將其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3]。盡管這些觀點也有一定合理性和針對性,但都沒有從根本上全面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鑒于此,本文重點從根本性問題、根本性特征和根本性原則 3個維度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
首先,馬克思主義始終致力于回答“實現誰的解放,如何實現解放”這一根本性問題,并且在這個根本性問題的引領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抽掉這一根本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了靈魂。
問題是思想的土壤。一個人關注什么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他的思想種子會在哪里生根發芽。作為一個思想家,馬克思畢生探索的問題可以歸結為“為人類求解放”。
早在中學時期,馬克思就將“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作為畢生奮斗的指南。經過《萊茵報》時期的實際斗爭,馬克思初步認識到實現人的自由不能依靠現有的法律和國家。這一思想轉變的基本成果體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即“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在《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參與到當時德國思想界的“猶太人問題”大討論中,通過深刻批判鮑威爾的解放觀,厘清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關系,初步闡釋了人的解放的觀點,進一步深化了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的觀點。在馬克思看來,政治解放的完成不等于人的解放的完成。政治解放只不過是在政治國家的法律上承認人的自由,但在市民社會中,人仍然沒有擺脫貨幣異化和私有財產的統治。也就是說,即使在政治解放已經完成的歷史條件下,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仍然是二重分裂的。相應地,人本身也分裂為政治意義上的“法人”和經濟意義上的“個人”。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必須消滅私有財產、消除貨幣異化、消彌人本身的分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以異化勞動為核心概念對市民社會初步展開了批判性分析,提出了揚棄私有財產的共產主義學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以實踐為核心概念對以費爾巴哈哲學為代表的舊哲學展開了徹底批判,將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放在“人類社會”之上。從這里可以看出,新唯物主義內在地具有人類解放的深層意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系統性闡發。同時,馬克思也為人的解放指明了現實的道路。
問題是理論批判和理論建構的起點。馬克思在其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設置的根本問題可以歸結為“人的解放”,即每個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發展何以可能。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不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4]3因此,圍繞這一根本議題,馬克思首先深入現實生活,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展開了極為嚴肅和極為徹底的批判。馬克思的批判是對資本主義的“副本”和“原本”的雙重批判。批判的理論成果主要體現為“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唯物史觀側重從哲學批判層面對“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進行歷時性分析,剩余價值論側重從經濟學批判層面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進行共時性分析。思及深一層,我們發現:馬克思其實是對現代社會的永恒幻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前者破除了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學幻象,從勞動發展史的視角揭示了歷史進程的一般規律和總體趨勢,科學地說明了歷史不是由人類所虛構的上帝創造的,不是絕對精神創造的,也不是少數英雄創造的,而是由無數平凡而偉大的人民群眾創造的。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自覺地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破除了以資本拜物教為代表的拜物教幻象,從資本發展史的視角剖析了社會結構的特殊形態和階段特征,科學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思及更深一層,我們還發現:理性形而上學幻象和拜物教幻象具有共在性和共謀性,而貫穿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與實踐的唯物辯證法正是瓦解理性形而上學幻象和拜物教幻象的根本之道。正是出于這種方法論自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特別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93不僅如此,社會發展的辯證圖景還意味著人類社會在新陳代謝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增加新的因素、新的條件、新的性質、新的可能。因此,所謂的循環史觀、輪回史觀、宿命史觀在唯物辯證法面前也必然破產。最重要的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使得所謂“歷史終結論”成為一種荒誕的謬論。同時,唯物辯證法也使共產主義的出場具有了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必然性,并且使共產主義具有了現實性和科學性。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現實的運動,實質就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自我揚棄和自我超越,或者直截了當地說就是勞動的解放。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異化意味著存在與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的對立,那么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的解放則意味著存在與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統一。共產主義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此,一度作為歷史之謎的異化現象必然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得到辯證性的、歷史性的解決。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帶有虛幻和空想性質的各種社會主義學說也被立足現實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所取代。
其次,無論從理論構成、理論邏輯還是理論旨歸來看,整體性維度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特征。抽掉這一根本性特征,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完整。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和理論寶庫。我們可以從不同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但不能隨意肢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角對于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切所謂的部門哲學視角都應該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角的基礎上。
整體地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 3個基本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者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勞動范疇及其辯證邏輯是貫穿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內的全部理論的一條邏輯主線;勞動是人的本質和根本存在方式,通過勞動的歷史辯證法揭示人的存在、發展和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深層邏輯和理論旨歸。
首先,從理論構成來看,以唯物史觀為核心內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剩余價值論為核心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共產主義學說為核心內容的科學社會主義三者之間本身不是孤立、分散、零碎的。恰恰相反,它們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關聯性,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是剩余價值學說的哲學基礎,剩余價值學說是唯物史觀的深化和拓展,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是共產主義學說從空想轉變為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所包含的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發展觀、時空觀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不同方面。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實現了本體論和辯證法、自然觀和歷史觀、發展觀和時空觀的有機統一,從而提出了“人的現實的自然界”“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時間是人的發展空間”等一系列具有整體性意識的重要命題。
其次,從理論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是以勞動的邏輯貫穿起來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勞動范疇兼具哲學意義、經濟學意義和政治學意義。勞動范疇作為貫穿哲學批判、經濟學批判和政治學批判的核心范疇,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建構和辯證性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勞動的歷史辯證性是歷史辯證法的實質。馬克思從勞動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勞動的原初形態和衍生形態、勞動的簡單形式和復雜形勢、雇傭勞動和自主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等方面揭示了勞動的辯證性質。馬克思不僅以勞動發展史的理論邏輯來揭示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而且以勞動的二重性的理論邏輯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更強調以勞動解放的理論邏輯來揭示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徑??梢哉f,勞動的否定性邏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主線。
最后,從理論旨歸來看,人的存在、發展和解放是馬克思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代以來,在主客二分的框架下,作為主體的人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客體是很自然的。問題在于,這種認識方式恰恰把人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遺忘了,把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性抹殺了,而這對于哲學來說恰恰是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首先從哲學層面把觀世界的客體視角轉換為主體視角,并用“實踐”(主體和客體的辯證統一性)和“社會關系”(主體和主體的辯證統一性)這兩個本質關聯的核心范疇賦予主體視角以現實性、具體性和總體性。主體性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存在、人的發展、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體性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不僅從現實的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出發來理解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和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而且對資本現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矛盾進行深刻剖析,在此基礎上科學揭示了超越資本現代性的人的徹底解放的現實路徑和光明前景。
馬克思主義具有整體性,而這種整體性正是其科學性的一種表現。在這種宏大而完備的理論視野中,馬克思主義達到了邏輯與歷史的辯證統一、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辯證統一。
第三,馬克思主義既包含解釋世界的理論智慧,也包含改變世界的實踐智慧,始終強調理論和實踐的雙向互動和辯證統一。抽掉這一根本性原則,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力量。
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原則。因此,僅僅從理論層面把握馬克思主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實踐層面來把握馬克思主義,而且相對而言后者更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首先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作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家,馬克思畢生最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為人類求解放”。要實現這樣的革命理想,僅僅停留于“世界何以可能”的理論問題是不夠的,而必須提升為 “改變世界何以可能”的實踐問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將“世界何以可能”的理論問題上升為“改變世界何以可能”的實踐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革命性變革的重要標志,它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乃至人類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那么,改變世界何以可能?也許問題的提出本身就蘊含著問題的答案。
要改變世界,就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實踐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新唯物主義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將“客體本位”的視角轉換為“主體本位”的視角。所謂“客體本位”的視角,即以客體為中心的視角;所謂“主體本位”的視角,即以主體為中心的視角。如果說以客體為中心的世界是“以物觀人”的世界,那么以主體為中心的世界就是“以人觀物”的世界。馬克思批評了舊唯物主義“以物觀人”的傾向。在馬克思看來,由于舊唯物主義不理解實踐的本質和意義,錯誤地堅持 “以物觀人”的思維方式,因而人的自覺能動性、自我超越性和革命主體性反而被抹殺了,而這恰恰正是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唯心主義雖然注意到了意識的能動性,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這一方面。只有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真正堅持“以人觀物”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了對人與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將現實的人置于主體的地位。在實踐過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和激發人的主體性,把千千萬萬個體的力量凝聚成為無比強大的社會力量,世界的改變才有現實的可能。
要改變世界,就要透過物的關系把握人的關系。從人的視角出發,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改變世界實質上是改變人的關系。但在現實世界中,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層層掩蓋著,所以必須透過物的關系來把握人的關系,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根本是人本身。但對于人本身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馬克思之所以是馬克思,在于他從來不盲從任何思想者的思想,對黑格爾是如此,對費爾巴哈也是如此。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還是以費爾巴哈哲學為代表的唯物主義,都沒有把人當作實踐來理解,從而也沒有從實踐主體即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出發來理解“物”。因此,他們所謂的“物”不過是抽象范疇,而不是現實存在。在馬克思看來,作為抽象范疇的“物”,不過是感性世界的深層基礎即感性活動的派生物。因此,馬克思并不贊成從“感性直觀”的方面去考察“物”,而特別強調要從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感性活動”方面去考察“物”。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通過“物與物的對象性關系”透視“人與人的對象性關系”,才能深刻把握“社會之物”“異化之物”“拜物教之物”的主體本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變世界就是透過物的關系把握人的關系,并通過多種合理有效的方式自覺調整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最終使人擺脫對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的過程。
要改變世界,就要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哲學意義上的批判實際上是以反思事物發展的前提和界限為目的的認識活動。就內在的理路而言,批判市民社會是超越市民社會的思想前提,超越市民社會是批判市民社會的現實目的。但是,國民經濟學家及其空論主義者既沒有超越市民社會,也沒有批判市民社會,而只不過是將市民社會以不同的方式合理化罷了。對于致力于改變世界的共產主義者來說,批判舊世界和發現新世界是辯證統一的。在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深入展開之后,宗教的本質和資本的本質才得以揭示出來。在深刻理解宗教的本質和資本的本質的基礎上,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才得以發展起來,在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才得以實現。
實踐不斷發展,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和主要矛盾不斷發展,理論也必須不斷發展。理論和實踐通過解決人民在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內在地結合在一起。人民的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用人民的實踐檢驗真理,必須尊重人民的豐富智慧和首創精神,努力吸收解釋世界的理論智慧和改變世界的實踐智慧。解釋世界的理論智慧和改變世界的實踐智慧是相互區別的,同時也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我們既要在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解釋世界的理論智慧,也要在解釋世界的理論活動中積極吸收改變世界的實踐智慧,從而促進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的雙向運動和辯證轉化。解釋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層面的功能,改變世界則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層面的功能。共產主義作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不僅需要億萬人民群眾自己掌握話語權;而且需要億萬人民群眾自己掌握領導權。億萬人民群眾中有先知先行者,也有后知后行者。由先知先行者團結帶領后知后行者,方能結成最廣泛、最深厚、最強大的智慧和力量。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首先是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少數人來推動和實現的。這些人是人民群眾中的先行先知者。他們或者通過發現新規律,或者通過發明新技術,或者通過提出新觀點,或者通過建構新理論,或者通過開辟新道路,或者通過規劃新路線,或者通過建立新制度,或者通過研制新材料,或者通過解決新問題等各不相同的方式改變現存的世界。他們的活動不僅是對象性活動,而且是創造性活動。雖然創造性活動往往只是少數人從事的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卻深刻地影響著大多數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和歷史的走向。或許,這些活動一開始不被人理解、認可和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會證明這些活動的真理性,會實現這些活動的價值性,會彰顯這些活動的革命性。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實踐目的和實踐手段的關系。一切實踐活動內在包含著目的和手段兩種要素。目的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中所追求的效果和價值;手段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中用來實現目的的工具和方法。目的和手段是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的。沒有目的,手段就是盲目的力量;沒有手段,目的就是虛幻的想象。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必須使用一定的手段。沒有一定的手段,就無法實現一定的目的。為了實現同一個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手段。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目的的正當性不能為手段的非正當性辯護,反而需要手段的正當性來證明。實踐主體應該正確處理目的和手段的關系。馬克思將“人的解放”即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類實踐所指向的最終目的。人的解放的實現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是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的有機統一??傮w目標的最終實現有賴于階段目標的逐步完成;階段目標的逐步實現以總體目標的最終實現為根本方向。無論是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還是高級階段,人都應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目的一旦淪為手段,主體就異化為客體。顛倒了目的和手段,我們的實踐和實踐所指向的目標就會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作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決不能以人民的名義,在實踐中做損耗人民的事。
總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既要隨時隨地根據實際的變化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下功夫,又要在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上下功夫。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尤其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問題、根本性特征和根本性原則。要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基礎上,整體性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問題立場觀點方法,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