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為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我國很多歷史研究的專家們也都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歷史學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近代政治思想的演變及發展。
【摘要】中國近代歷史是在歷次政治思想演變的推動發展的歷史,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對現代中國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本文從時間、內容兩方面界定了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從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視角,簡要探析了從“開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義思想的五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變過程,展示了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整體畫面,指出救亡圖存、民族獨立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兩大主題,從三方面論述了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強調了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演變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是指導人類行為的方向盤。任何政治實踐的探索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從政治思想的變革開始的。因此,政治思想是推動政治實踐由一個舊的階段向一個新的階段前進的重要思想動力。中國近代歷史,正是在一次次政治思想演變的推動下,逐步由傳統政治走向近代政治的歷史過程。貫穿于近發表展歷程的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具有內容體系完整、知識理論豐富、思想論述嚴謹等特征,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源和思想寶庫,對現代中國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界定
政治思想是產生于一定的歷史階段,適應特定的時發表展需要,反映和體現特定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并為某一階級實現政權目標而服務的政治性的思想、見解、訴求、態度等。中國近代政治思想,是中國近代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孕育產生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近代史條件下的獨特性和鮮明特征。從時間上進行界定,政治思想是指1840年至1919年這一歷史階段所產生的出現的各種政治思潮。
二、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演變過程
(一)“開眼看世界”。鴉片戰爭中國的慘敗,使得中國原有的傳統儒家政治思想遇到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驚醒了一些具有先進覺悟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一批開明士大夫,開始對中西技術、制度等進行對比,并將目光投向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意識到中國傳統“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和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并通過翻譯、著述等介紹西方國家的人文歷史和政治思想,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標志著中國傳統政治思想開始向中國近代政治思想轉型。其中,以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等著作為代表。(二)洋務運動思潮。由于對外受到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對內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等農民起義的沖擊,為了維護和“挽救”腐朽的封建王朝,緩解嚴重的政治危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盛宣懷等封建官僚和愛國地主,在“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以堅持和維護封建政治制度為前提,開始了向西方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科技的學習,并興辦了漢陽鐵廠、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現代工業,進行了許多許多實踐嘗試。但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以堅持封建制度進行的技術性革新的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三)資產階級改良思想。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中國政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危機。在此背景下,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通過以“公車上書”為開端,開啟了“戊戌變法”的百日政治維新運動,登上了中國政治思想的歷史舞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要思想,是要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全方位的變化和改良,通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興辦新式學校、放開言論自由、編練新式軍隊等來將中國改造為君主立憲制式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太強大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致使戊戌變法在短暫的“熱鬧”后就宣告失敗。(四)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進入20世紀,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深,腐朽的清朝政府逐步淪為“洋人的朝廷”,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成為“合流”和中國人民的雙重壓迫,國內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使得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政府的統治,才能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振興,因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革命團體。同時,資本主義入侵下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能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以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為發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革命思想,并進行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主要包括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抨擊封建文化、倡導資產階級新道德等內容。在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引導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等,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但由于其解決軟弱性和局限性,使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五)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以后,中國雖然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中華民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由于革命果實被竊取,因此只能夠呼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資產階級民族工業的發展之下,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并日益成為最具有堅定革命性的革命階級。同時,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送來了重要的核心理論基礎。同時,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新的思想武器,從而尋找到了救國救亡的“鑰匙”。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反帝反封建,并提出了通過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的策略。歷史已經證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是引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要思想,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與人類的政治歷史進程。
三、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發展主題及歷史必然性
(一)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發展主題。通過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縱向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救亡圖存、民族獨立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兩大主題。一方面,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主權、領土和利益不斷受到蠶食和侵害,國家日益陷入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危機,使得所有的愛國有志之士都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并積極向西方國家尋求解決中國亡國滅種威脅問題的良方。因此,幾乎所有的政治構想、政治思想、政治實踐都是為了救亡圖存這一核心主題。另一方面,隨著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獨立性和自主權不斷喪失,使得實現民族獨立成為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又一主題。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變革口號,還是《資政新篇》的改革方案,或者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論戰與實踐,抑或是孫中山的新舊“三民主義”,雖然在具體內容、形式、表現上存在很大差異,都是為了實現民族獨立這一重要目標而提出的,并且對實現民族獨立都產生過或大或小的積極影響。(二)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從“開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義思想的演變與發展,是中國近代歷史綜合力量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歷史必然性。筆者認為,其必然性邏輯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建立的深厚思想基礎,為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思想演變和發展提供了恒久而持續的力量源泉;二是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演變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需求刺激;三是近代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逐步發展壯大,為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載體和人才隊伍。
四、結語
在所受屈辱最多、爆發戰爭最多、革命運動最多的中國近代史階段,產生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政治思想。這些代表不同階級、不同時代、不同利益的政治思想,既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又經歷了歷史和時代的淘汰與選擇,經過無數次的實踐檢驗,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開啟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但是,對于這些不同派別的近代政治思想,我們不能遺忘,而要積極珍視和不斷學習研究,因為它們反映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持續探索的政治智慧和勇氣,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政治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焦洋: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演變與中國政治的發展[D].山西師范大學,2015.
[2]段正佼:試論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質及其影響[J].世紀橋,2011(03):83-84.
[3]巴東俠:中國近代政治思潮的演變過程及其歷史必然性[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01):138-140.
[4]左玉河:30年來的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9(01):112-124+59.
[5]胡波: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及其特點[J].現代哲學,2012(04):104-109.
歷史學研究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看歷史》以“古今見識·天下情懷”為辦刊宗旨,為追尋明智之自我的思想者提供高品位的休閑歷史閱讀;肩負普及大眾歷史的責任,為讀者配一副看清歷史的眼鏡,使讀者知史明理,看清自我與當下;保持高端歷史品位,構建大歷史格局,激發個人的精英意識與擔當意識,超越歷史,關照現實。2013年,在積淀了五年之久的品牌基礎上,《看歷史》進行全面改版,擴大內容領域,覆蓋文化史、經濟史、工業史、教育史、軍事史、政治史、改革史等。同時,在視野上保持廣角,為廣大歷史愛好者拓展更寬的閱讀方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