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新聞研究導刊論文發表了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的計量語體,對于一件新聞來說,標題是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語言,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標題體也可以用計量的方法來研究,論文從標題的長度、詞長以及密度等等幾個方面對抗戰時期新聞標題語言的預提特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聞研究導刊,標題語言
一、引言
報紙新聞標題就是新聞的題目,主要用于概括、評介新聞內容,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新聞。新聞標題可以分為主題、引題、副題等等。
計量語體分析指采用計量的方法來研究語體。計量語體理論認為,確立一種語體的特點體系,可以通過統計某些成分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頻率而得以實現。從語體的角度來看,標題語言屬于標題體。對于標題體,我們同樣可以采用計量的方法來研究。
學界對報紙新聞標題的研究,主要從語法、修辭、語用、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寫作等角度展開。例如白麗娜的《作為亞語篇的報刊新聞標題》(2014)、李春林的《廣州地區報紙新聞標題的修辭研究》(2008)、楚軍和周軍的《報紙新聞標題的功能研究》(2006)、辛斌的《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轉述言語》(2013)、曲蕾的《英文報刊新聞標題中名詞化隱喻分析》(2013)、王海的《英文報刊新聞標題的制作策略》(2008)等等。從文獻來看,雖然報紙新聞標題語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有關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的研究成果卻相對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從計量語體分析的角度,對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進行研究的成果極少,因此,在這個領域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 ,謹以此文紀念為抗戰做出過貢獻的將士及報人。
二、語料及研究方法
我們以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中央日報》上的新聞標題為例,采用語料庫、計量和對比的研究方法,從標題長度、詞長、詞型例比、詞匯密度以及詞類分布的角度,對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語言進行計量語體分析。我們采用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語言資源網傳媒語料庫”的在線分詞標注系統,[2]按照粗顆粒度①對文本進行分詞和詞語標注,提取語體標記的數據。
本文語料包括兩類樣本:一類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和國民黨的機關報《中央日報》(1938-1945年)新聞標題語言的樣本,總計1393條;另一類是《人民日報》新聞標題語言的樣本。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2014年10月至11月期間《人民日報》的新聞標題作為對比樣本,總計1272條。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我們將從標題長度、詞長、詞型例比、詞匯密度、詞類分布這幾個方面,探討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的語體特征。
(一)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長度
標題長度是對新聞標題語言進行計量語體分析的重要參數。我們對語料中標題的長度進行了考察,統計了標題的平均字數以及每行的平均字數。詳見下表:
從表1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平均字數略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46;每行的平均字數也少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3.11。標題長度上的差異也許和報紙的語相有一定的關系。語相(graphology)是文體學中的術語,“指語言的書寫系統,如手寫系統和印刷系統,以及與書寫的媒介相聯系的特征,如標點符號、段落劃分、空格等。”[3]抗戰時期的報紙新聞標題大多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而《人民日報》則采用橫排的排版方式。例如:
(4) 習近平同卡塔爾埃米爾塔米姆會談
――《人民日報》2014-11-2
(5)中國援助埃博拉疫區醫療物資抵達科特迪瓦
――《人民日報》2014-11-2
例(1)和例(2)為《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例(3)為《中央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它們均采用了直排的方式;例(4)和例(5)為《人民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它們都采用了橫排的方式。直排時,標題的平均字數和每行的平均字數都不宜過多,這是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凝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長分布
我們對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長分布進行了統計,并將其與《人民日報》新聞標題的詞長進行了對比,詳見下表:
從表2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單音節詞占比約為49.33%,《人民日報》中單音節詞占比約為33.77%,二者的差值約為15.56%;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雙音節詞占比約為44.44%,《人民日報》中雙音節詞占比約為55.08%,二者的差值約為10.64%;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三音節及三音節以上的詞占比約為6.23%,《人民日報》中三音節及以上的詞占比約為11.15%,二者的差值約為4.92%。
單音節詞在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所占比例較高,我們認為這可能與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有較多的文言詞有關,而文言詞大多是單音節詞。我們根據《現代漢語規范詞典》,[4]對抗戰時期報紙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里單音節詞中的文言詞進行了統計,詳見下表:
從表3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單音節文言詞共出現了294次,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的單音節文言詞僅有40次。表3中的數據證實了我們的推論。我們認為這是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語言凝練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在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雙音節和三音節及三音節以上的詞所占比例均低于《人民日報》,一方面可能與漢語詞匯的復音化有關,另一方面也許與《人民日報》新聞標題多用慣用語有關。“慣用語是口語中形成的表達一種習慣含義的固定詞組。”[5]我們對抗戰時期報紙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的慣用語進行了統計,詳見下表: 從表4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慣用語僅出現了26次,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的慣用語共出現了180次。表4中的數據證實了我們的觀點。
詞長分布上的差異表明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語言比《人民日報》更莊重典雅,而《人民日報》的語言則更大眾化。
(三)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型例比
詞型例比(type to token ratio)是詞總次數(詞例)與詞種類數(詞型)之比。詞型例比越低,詞匯越豐富,“書面語體一般比較舒展、嚴密,詞匯量也較口語豐富”。[6]詞型例比的計算公式如下:
詞型比例=(公式1)
按照這個公式,我們計算出《新華日報》《中央日報》新聞標題中的詞型例比約為3.56,《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的詞型例比約為3.54,二者的差值約為0.02。
這說明在詞數相同的情況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匯豐富度與《人民日報》新聞標題相差無幾,它們都屬于報紙新聞標題體。
(四)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匯密度
學者Ure(1971)將詞匯密度定義為文本實詞數與文本詞匯總數之比。[7]她的研究表明,英語口語體的詞匯密度在40%以下,書面語體的詞匯密度則高于口語體。詞匯密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詞匯密度= (公式2)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計算出《新華日報》《中央日報》新聞標題的詞匯密度約為86.51%,《人民日報》新聞標題的詞匯密度約為91.60%,二者的差值約為5.09%,表明二者的詞匯密度較為接近,詞匯密度均較高。這說明抗戰時期的報紙新聞標題和《人民日報》一樣,都是書面化程度較高的報紙新聞標題體。
(五)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詞類分布
詞類是可量化考察的語體標記之一。詞類選擇和使用頻率上的差異往往反映了語體的差異。
按照黃伯榮、廖旭東(2003)[8]的詞類劃分的標準,我們將語料中的詞劃分為12個類別,并對這12個詞類的分布進行了考察,詳見下表:
從表5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代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15%;動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3.72%;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93%;數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2%;助詞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40%。
表5的數據還表明,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名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5.49%;形容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30%;區別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38%;量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20%;介詞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17%;連詞的比例也同樣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14%。
從分布上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與《人民日報》相比,差異較大的是名詞、代詞、動詞、副詞和量詞。下面我們分別討論這5類詞。
1.名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名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按照黃伯榮、廖旭東(2003)[8]的名詞分類的標準,我們對語料中名詞的分布情況進行了考察,詳見下表:
從表6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普通名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4.21%;而時間名詞的比例則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78%;處所名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37%;方位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2.06%。
名詞分布上的差異與報紙的內容有一定的關系。抗戰時期報紙的話題集中在對戰爭的報道上,而《人民日報》的話題較廣,涉及的領域較多,因此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普通名詞的比例較低。由于該時期的報紙在報道戰爭時,需要交代與戰爭有關的“時間”、“地點”等信息,因此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和方位詞的比例均較高。
2.代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代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按照黃伯榮、廖旭東(2003)[8]的代詞分類的標準,我們對語料中代詞的分布情況進行了考察,詳見下表:
從表7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人稱代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4.86%;指示代詞的比例略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95%;而疑問代詞的比例則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5.81%。
在抗戰時期的報紙和《人民日報》的新聞標題中,疑問代詞的比例均低于其它兩類代詞,主要原因是疑問代詞多用來表示疑問、設置懸念。而報紙新聞標題則多為實題,其特點是敘事,即直接概括地標明新聞事實,[9]因此報紙新聞標題較少使用疑問代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疑問代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這也許與該時期報紙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關系。抗戰時期,人們最關心、最急于了解的是戰況,因而新聞標題要一目了然。
3.動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動詞的比例較高,這是因為報紙新聞標題重在陳述新聞事實,即敘事。按照黃伯榮、廖旭東(2003)[8]的動詞分類的標準,我們對語料中動詞的分布情況進行考察,詳見下表:
從表8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表示存在、變化的動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35%;表示動作行為的動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5%;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1%;表示判斷的動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7%;表示能愿的動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12%;表示趨向的動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5%;形式動詞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05%。
從分布上來看,在抗戰時期報紙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表示存在、變化動詞的差異較為明顯。這也許是因為表示存在、變化的動詞,能夠與處所名詞組合在一起,交代戰斗的地點。例如: 例(6)是《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例(7)為《中央日報》中的新聞標題,這兩例中的動詞“有”分別與表處所的名詞及名詞短語“西線”、“沿江兩岸”組合在一起,交代了“炮空戰”、“炮戰”的地點。例(8)為《中央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其中的動詞“發生”與處所名詞“瓜島”組合在一起,交代了“海戰”的地點。
4.副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按照黃伯榮、廖旭東(2003)[8]的副詞分類的標準,我們將語料中的副詞分為7類,并對這7類副詞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詳見下表:
從表9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時間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5.28%;處所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0.32%;肯否定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5.57%;語氣副詞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2.25%;而程度副詞的比例則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6.87%;范圍副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08%;情態副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二者的差值約為15.47%。從分布上來看,在抗戰時期報紙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時間副詞、肯否定副詞、程度副詞以及情態副詞的差異較為明顯。
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時間副詞的比例高于《人民日報》,是因為該時期報紙的報道大多與戰爭進程有關。例如:
例(9)為《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其中的時間副詞“正在”分別修飾謂語“慶祝捕殺”和“痛殲頑寇”。例(10)為《中央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其中的時間副詞“正”修飾謂語“堅抗入侵德寇”。
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肯否定副詞、語氣副詞的比例均高于《人民日報》,這與時代語境以及報道者的態度有關。當時我國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為了鼓舞民眾,報紙新聞標題多用肯定副詞“必”“必定”等修飾謂詞性成分,以表明報道者的主觀態度;該時期的報紙新聞標題還多用語氣副詞“豈”“竟”等修飾謂詞性成分,表示對法西斯勢力的強烈不滿。例如:
例(11)為《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其中的肯定副詞“必”,表明了報道者的態度;例(12)和例(13)都是《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其中的語氣副詞“豈”“竟”表達了報道者的強烈不滿。
程度副詞、情態副詞在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比例較低,這也許與報紙的語相有一定的關系。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所能容納的字數較少。程度副詞多用于修飾動詞,承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加之版面有限,所以較少使用。
5.量詞。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量詞的比例低于《人民日報》,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的偏正短語較少使用量詞。例如:
例(14)和例(15)均為《新華日報》中的新聞標題,在這兩例中的偏正短語“多人”“三報館”“一官吏”中,均未出現量詞。
我們對語料中“數+名”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詳見下表:
從表10來看,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數+名”的比例約為59.13%,而《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數+名”的比例約為43.24%,二者的差值約為15.89%。我們知道,在古代漢語中,“數+名”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中的“三人”。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中“數+名”的比例較高,表明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結 語
我們從標題長度、詞長、詞型例比、詞匯密度以及詞類分布角度,對抗戰時期的報紙新聞標題體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平均字數以及每行平均字數較少,且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單音節詞的比例較高,雙音節和三音節及三音節以上的詞的比例較低;詞型例比較低,詞匯豐富度較高;詞匯密度在80%以上。上述特點表明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語言凝練、莊重典雅,是書面化程度較高的報紙新聞標題體。
第二,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的詞類分布中,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和方位詞的比例較高,因為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多用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和方位詞來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表示存在和變化的動詞的比例較高,而其它類別動詞的分布則相反,這與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需要交代戰爭發生的地點有關;疑問代詞的比例較低,這與該時期報紙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關系;肯否定副詞以及語氣副詞的比例均較高,表明該時期報紙新聞標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聞報道者的態度。上述特點反映了該時期報紙的時代背景以及報道者的態度。
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本文掛一漏萬,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我們所選用的語料樣本數量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其次,由于受到時間和語言處理工具的限制,我們尚未提取句法層面的語體標記,因而我們未能揭示出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在句法層面上的語體特征。
今后,我們將擴大語料規模,對抗戰時期報紙新聞標題在句法層面上的語體特征進行探索。
注釋:
①粗顆粒度與細顆粒度切分標準請參看《面向語言監測的自動分詞標注規范研究報告》。
推薦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發表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