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當代中國,名人數不勝數。但若要從他們中挑選出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20年前一定是他;今天我不再敢肯定一定是他,但他一定仍然在極少數的幾位候選人之列。他就是——雷鋒同志,小朋友們會稱他為“雷鋒叔叔”。
自從1963年偉大領袖寫下那著名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幾個大字,此后每年的3月5日就被定為了“學雷鋒日”,而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學雷鋒”活動到今年已延續了整整半個世紀。從小到大,年復一年地看見,每到這一天,黨員、團員們就會上街義務勞動、上門為孤老做家務……這便是我對這一天的不變記憶。
說起來,雷鋒要是還在世的話,應該剛過古稀之年,年齡差不多正好是我這一代人的父輩。但相信不論是我還是我周圍的人,我們心目中的雷鋒,永遠是那個英武帥氣的小伙子形象。用當代術語來說,他是一位被塑造得極為成功的大眾偶像。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一塑造偶像的過程傾注了整個國家的政府資源,但我們還應該看到,雷鋒之后直至今日——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國家宣傳機器也曾試圖塑造過許許多多其他英雄人物和正面典型,似乎都再也沒有達到過“雷鋒同志”的成功高度。
在我看來,雷鋒形象甫一出世,其實便包含了兩個非常不同的面相。
作為一名在當時可以說是無尚光榮(如今光環依然不褪)的解放軍戰士,雷鋒首先是“毛主席的好戰士”。我這么說,現在的年輕人多半已經不能準確把握其真實含義。應該看到,這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雷鋒的那些后來被廣為宣揚的口號——其中最經典的如“我是一顆螺絲釘”——都形象地折射出那個全權時代國家渴望塑造的所謂“社會主義新人”的理想特征:國家應當是一臺有著明確目標的超級機器,每一個個人則應當是這臺機器上的一個沒有絲毫自主性的固定零件(所謂“黨教干啥就干啥”),他們有同一個思想,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至于“社會”,則壓根就不存在,人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籠罩在全能的集體主義精神之下……這就是雷鋒形象被有意識塑造出來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最初和根本動機。
然而,即便在那個時代,對大多數普通中國老百姓而言,他們也許的確會有意識地在思想和口頭上把雷鋒當成一個“社會主義新人”的榜樣來學習,但在潛意識里,他們喜愛雷鋒,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在日常的身體力行中體現出來的那些傳統美德——如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勤儉樸素、敬老愛幼等等。這些美德在中華民族一代代繁衍發展的歷史上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歷久而彌新,并不是那個時代所不懈標榜的“社會主義新人”們身上憑空迸發出來的,也不是惟有“特殊材料做成的”共產黨員獨有的。由此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就算在一個決心同過往歷史“徹底決裂”的嶄新時代,古老綿延的文化傳統仍然隱秘地延續并發揮著規范人們行為的巨大功效。
后來有一段時間,人們忙于“建設”和“發展”,談論雷鋒的聲音逐漸少了。但沒多久,隨著社會急劇轉型、消費主義時代來臨、尤其是社會道德嚴重滑坡、拜金主義價值觀念橫行……雷鋒形象再度成為許多人的精神渴求。于是,“雷鋒同志”又獲得了第三個嶄新的面相。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最新一波“雷鋒熱”幾乎完全不是官方主流輿論引導出來的,而是一批無名無姓的“80后”青年自發地掀動起來的。在他們極富創意的藝術加工下,時隔幾十年后,雷鋒搖身一變,成為活躍于視頻網站上的頗歡迎的一位明星——他突然擁有了穿越時空的強大法力,經常令人意想不到而又及時地出現那些急需幫助的窮苦人面前,鋤強扶弱、樂善好施,時而又表現得有些笨拙古怪……他的外表也被改造成類似于蝙蝠俠那樣的夸張形象,故而年輕人親切地稱之為“雷鋒俠”。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回的“雷鋒俠”是一個開放的形象,他的故事(及其背后可能會被挖掘出來的“中心思想”)并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決定且不能更改的,而是隨便哪個數字影像愛好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不斷添加和豐富的。
這當然曲折地反映出中國年輕一代身處日盛一日的消費主義時代時心靈深處的渴求,然而,同過去一切反消費主義符號的命運如出一轍,“雷鋒俠”本身也很快變成了被人消費的商品,他的標志性形象及大紅字體口號被廣為印制在各種服裝、玩具、裝飾品等商品上,供顧客討價還價。
相同的一個“雷鋒同志”,在不同的時代所展示出來的三張面孔,說到底是不同客觀主體在不同語境(和需要)下的主觀的理想人格的投射,進而也折射出了中國社會在過去半個世紀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點是長久不變的:中國人需要“雷鋒同志”,因為我們大家都向往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小編推薦優秀期刊 《漢語學報》文學期刊刊發論文
以漢語為研究對象,致力于事實的發掘和規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論的探討和方法的探索;促進漢語的母語教學和對外教學,積極推進語言信息處理和語文現代化。為了宗旨的有效落實,我們把以下六點愿望作為辦刊準則。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