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醫大師劉祖貽認為中風后遺癥多與腎虛(尤其是腎陽虛)有關,提出“腦髓陽生陰長”理論,治療上采用溫陽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創立驗方芪仙通絡方,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中風后遺癥;溫陽活血;腎陽虛;芪仙通絡方;劉祖貽
推薦閱讀:《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5年創刊,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主辦,以集中、快速反映我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最新成果、最新進展為特色的全國唯一一家中醫理論研究期刊。
國醫大師劉祖貽,湖南省安化縣人,安化縣冷市鎮金門山劉氏中醫世家第九代傳人,從醫六十余年,曾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湖南省首批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劉老師善治腦病,認為腦病源于腎虛髓虧絡瘀,治療上重肝腎,護脾胃,創立了“六辨七治”辨證體系[1],基于此辨治思路運用溫陽活血法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效果顯著。
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癥的病證,相當于西醫學中的急性腦血管疾病[2]。在治療過程及預后中易出現肢體偏癱、認知障礙、言語不利、吞咽困難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更對其心理造成一定影響。筆者有幸跟診劉老師,現將劉老師運用溫陽活血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經驗介紹如下。
1 溫陽活血法的理論基礎
1.1 久病入腎
《醫門法律·中風門》曰:“偏枯不仁,要皆陽氣虛餒,不能充灌所致。又如中風卒倒,其陽虛更甚。設非陽虛,其人必輕矯便捷,何得卒倒耶。”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人體生命之本源;腎精是物質基礎,受于先天之父母,賴于后天之化生。腎精化氣,腎氣乃物質的功能表現,氣分陰陽,陰陽互依互助,相互制約,共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有“五臟陰陽之本”之稱。正如《景岳全書》所云:“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全身臟腑器官在腎氣的鼓舞下,在腎精的生化下,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使得生命不斷延續。腎主骨生髓,《素問·五藏生成篇》曰:“諸髓者,皆屬于腦”。中風后日久不愈,腎氣虧虛,腎精不足,腦髓失養,更使中風后期難愈。《醫碥·中風》載:“失音不語……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不能言。地黃飲子、六味、八味等主之,或用竹瀝……陳醋汁和勻,隔溫湯燉溫服。有痰者滌痰湯,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相關研究表明,以溫陽活血法為主進行治療能對腦缺血復流后處于腦水腫和缺氧狀態的腦組織提供較為全面的腦保護,從而可多環節、多層次改善缺血性中風后的病理狀態[3]。
1.2 久病必瘀
中風日久,耗傷氣血,氣血運化不利,血行遲滯,瘀血內生,上阻腦竅。《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指出:“血不利則為水。”明·王肯堂認為“瘀則生水”。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可為繼發病因。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提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更是創立了著名的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補氣化瘀專方——補陽還五湯[4]。中風后瘀血的產生也阻礙了新血的生成,故而中風久病,使瘀更瘀。
2 溫陽活血法的辨治思路
2.1 溫腎生髓為基
《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蓋,下在風府。”劉老師在總結前人對中風病因病機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分析,認為中風病因,無外乎外邪、痰、瘀、氣郁、內風、正虛六端互相夾雜,互為致病[5],其中與腎關系尤為密切,腎精充盈則上通于腦,腎虛于下則髓虧于上[1]。腎生精,精生髓,髓藏于腦。劉老師指出,腎是腎-精-髓-腦系統的起始因子,腎虛(尤以腎陽虛多見)是多種腦病的病理基礎。腦髓陰陽屬性屬陰,卒中后偏側肢體不溫、行動遲緩、言語謇澀,為陽虛寒凝的征象,故在腎精生髓的過程中腎中陽氣的鼓蕩推動非常重要,陽氣為生生之關鍵,提出了“腦髓陽生陰長”理論[6]。劉老師指出,腎中陽氣、精氣的激發、蒸騰,可以使腦中清陽充沛,腦髓充盈,此腎陽升騰使腦髓充養的過程即為陽(清陽)生陰(腦髓)長,這也體現了“上病下治”的治療方法。
2.2 活血通絡為助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曰:“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縱緩廢弛,故筋緩者……當責其無血。”可見氣血運行不暢,阻滯經絡,筋脈失養,致使中風后偏癱、肢體痿廢等癥。人體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中,有十一條經絡上循于頭,《難經·四十七難》曰:“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陽脈皆上至頭耳。”如若絡脈瘀阻,使得腦絡血脈受阻,腦神不寧。故在中風后遺癥的調攝中,靈活運用活血通絡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2.3 溫陽活血為用
中風后遺癥常見的癥狀有偏癱(偏風、偏枯)、口眼歪斜(口僻、口■)、語言不利(風喑、風啞)、吞咽困難(風噎)、肢體麻木(中風偏麻)、癲癇樣抽搐發作(風癲、風痙)、記憶障礙等等。其中偏癱乃中風后遺癥最常見的癥狀。中醫認為風痰流竄經絡,血脈痹阻,經絡不暢,氣不能行,血不能濡,致使肢體癱瘓。臨床上常見中風后偏側患肢肢體不溫,麻木腫脹等癥狀,劉老師認為此為陽虛不攝,寒凝于外的表現。陽失溫煦,虛寒內生,津液不化,水濕停留,浸淫筋脈,筋脈失養,故見肢體腫脹,筋脈攣急。劉老師在治療上常加用淫羊藿、枸杞子、巴戟天之品溫補腎陽,加用黃芪補氣,可推動陽氣進一步宣發運化,陽氣得溫,腎精得煦,腎陽得生,津液得化,筋脈得舒,效果甚佳。現代研究發現溫陽熄風化痰法可顯著改善中風病患者患肢痙攣狀態[7],溫陽化痰通絡湯治療陽虛痰瘀阻絡型中風病痙攣性偏癱能夠有效改善肢體功能[8]。正如《本經疏證》所言:“所謂風,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陽”“陽在上不與陰化,在下不能化陰,均謂之風也。”
對于腦出血型中風后遺癥,劉老師指出,腦出血之血為“離經之血”,大凡離經之血,皆可瘀阻脈絡,正如清·唐宗海《血證論》所云“既是離經之血,雖是清血鮮血,亦是瘀血”;瘀血不除,腦絡受阻,血不循經,滲于脈外,又可致新的出血。劉老師在治療此類中風后遺癥時也常使用溫陽活血法,陽氣溫煦,升發有力,推瘀生新。在用藥上常加用黃芪補氣升陽,巴戟天、淫羊藿等填精補髓,配合水蛭等蟲類藥破血逐瘀,臨床效果佳。
3 以溫陽活血法為指導的制方選藥——芪仙通絡方
歷代醫家治療中風用藥以補腎活血藥為多,溫養陽氣藥少用[9]。劉老師認為,腦竅“氣陽主用”,填精益髓時同樣需要陰陽二氣相互鼓蕩,故劉老師對于中風后遺癥期常從治腎、治瘀入手,治法采用補益腎精,溫養陽氣,助以活血通絡,在該治法指導下創立了芪仙通絡方,經過臨床反復實踐,該方能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而且安全性好。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本方能明顯促進大腦中動脈阻塞大鼠模型神經功能恢復[10]。
芪仙通絡方以黃芪為君,一能培補元氣,益氣健脾,從而補氣生血,補氣活血;二則補氣升陽,推動腎陽宣發運化;制首烏、枸杞子與淫羊藿共為臣藥,填精生髓的同時溫補腎陽,意在溫陽生精,腎精充足,則上行濡養腦髓,以達助陽生陰之用;丹參配伍葛根,旨在達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效;水蛭等蟲類藥引藥入絡,破血逐瘀以通絡為佐藥。蟲類藥入絡搜剔,易損傷胃氣,故方中加入山楂以促進藥食運化,勿使之壅滯,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腎益精、活血通絡之功[10]。
以此方為基礎,臨診中需隨證(癥)加減,辨證用藥。心中煩熱,加梔子、黃芩;口中流涎,喉中痰鳴,加竹瀝、僵蠶;半身不遂者,加雞血藤、地龍;眩暈頭痛、口眼瞤動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蠶;兼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遠志;肢冷者,加桂枝;上肢偏廢為重者,加姜黃、桂枝;下肢癱軟為重者,加懷牛膝、桑寄生。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癲癇發作等肝風內動證候,萬不可拘泥于該方,溫燥藥物要謹慎使用,病情穩定者,可配伍解痙鎮肝之品。
4 辨治注意要點
4.1 以陰陽平和為度
本病患者多以半身不遂,活動障礙,言語欠流利,伴或不伴有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肢體不溫,失用無力等虛象表現為主訴,具備以上典型臨床表現者,按上法上方辨治即可。但中風患者病程較長,可出現陰陽兩虛,亦或陰虛為主、陽虛為主。若偏于陽虛,則多見手足不溫,背寒,舌胖苔白厚或白膩;若偏于陰虛,則見口干便結,舌紅少苔等癥。故在臨床應用時,需辨明寒熱陰陽偏勝,用藥酌情加重溫陽或滋陰之力,以平和為度,不宜過于剛燥或陰柔,以防陰陽失調。
4.2 不忘顧護脾胃
在中風后遺癥期治療過程中,胃氣的存亡對病情的轉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劉老師臨診中,尤其注重顧護胃氣,如用山楂,一可護胃,二可促進藥食運化,勿使之壅滯。另外,劉老師在調治中善用石菖蒲等芳香之品醒腦除痹,化濁開竅,以達縮短病程之期。
4.3 注意患者情緒管理
劉老師指出,中風后遺癥患者往往勉強跛行拖步,生活較難自理,甚至需長期臥床,致壓瘡產生;患者在長久病痛的折磨下,常有情緒低落或敏感自卑,出現表情淡漠、不思飲食、腹脹便秘、心煩易怒等癥。《丹溪心法》曾指出:“郁而生熱……結郁于脾胃而痛。”當中風后恢復期患者出現明顯情緒問題時,常加用神曲、佩蘭等健脾醒脾之類,配合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氣之品。在用藥治療的同時,劉老師強調切忌忽略患者的情緒疏導,可通過閱讀、對話、運動等方式鼓勵患者進行語言及功能恢復鍛煉。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自信的生活態度往往可使藥物達事半功倍之效。
5 病案舉隅
何某,男,54歲,教師,2017年9月14日初診。患者于2016年12月突發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口角歪斜,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腦出血,予相關對癥支持治療(具體不詳),病情好轉后出院。后一直于當地醫院行康復治療,效果不佳,多方打聽后找到劉老師,初診見神疲乏力,畏寒,左側肢體活動障礙,納差,寐一般,二便尚調。舌淡,苔白膩,脈細。查體 血壓:130/86 mmHg,形體偏瘦,左上肢肌力3級,手指屈伸不利,對指不能,左側肢體腫脹,左下肢肌力3級,行走遲緩。方用芪仙通絡湯加減,予黃芪30 g,制首烏15 g,枸杞30 g,淫羊藿15 g,巴戟天15 g,石菖蒲9 g,葛根30 g,丹參30 g,地龍15 g,雞血藤30 g,蒲黃15 g,山楂15 g。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共14劑。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