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方法是使用腰椎穿刺針穿刺,由于腰椎穿刺針針管相對較粗,對小兒特別是嬰幼兒的損傷較大,在兒科臨床應用過程中易出現小兒出血,穿刺失敗等情況,既耽誤臨床診斷影響治療,家長亦對此項檢查有恐懼排斥心理。近年來,本科采用改良頭皮針代替腰椎穿刺針對新生兒進行腰椎穿刺術,一次穿刺成功涉高,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新生兒,選取有神經系統體征并符合腰椎穿刺指征且征得家長同意的63例小兒,應用改良頭皮針行腰椎穿刺術。年齡1~28天,男33例,女30例,最后診斷:新生兒敗血癥36例,新生兒化膿性腦炎7例,新生兒敗血癥合并化膿性腦膜炎20例。
1.2方法:所有患兒均采取側臥位屈髖屈膝使脊柱后凸,以腰椎4.5椎間隙為穿刺點。局部常規消毒后鋪無菌巾,選用5.5號帶硅膠管的頭皮靜脈針(去除遠端,留取1-2cm管端即可),左手固定穿刺點,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針柄,使針頭垂直于脊背平面,針尖斜面向上刺入,進入皮下后緩慢推進,當針頭達蛛網膜下腔時即見腦脊液順軟管流出。旋轉針柄90度角,使斜面向頭側,有利于腦脊液流出,深度約為1~1.5cm,[1~2]當顱壓過高,腦脊液流出過快時,可迅速及時地將軟管遠端返折捏緊即可阻止腦脊液流出,再慢慢松手從而控制腦脊液流速。
2結果
本組病例腰椎穿刺63例次,穿刺一次性成功60例次,成功率95%,一次穿刺不成功者不再反復對患兒穿刺以減少損傷,休息一天于次日再行穿刺,均獲成功。
總結失敗原因:患兒煩躁導致體位改變,穿刺針針孔堵塞,后經改變進針方向,換用頭皮針或調整至上一椎間隙穿刺后均獲取成功。本組無血性腦脊液,穿刺過程順利,術中術后無不良反應。
3討論
腰椎穿刺術是兒科常用的診療技術,主要用于腦脊液檢查,椎管內注射等操作,由于新生兒椎間隙狹小,皮下組織少,韌帶及硬脊膜薄,蛛網膜下腔間隙窄,且椎管內血管叢豐富,血管壁薄弱,進針時層次感不分明。新生兒腰穿較易損傷,既使血性腦脊也應化驗留取以利診斷治療[3~5]。使用傳統的腰椎穿刺針操作,不僅針體直徑粗,損傷大,易出血,針體長,針柄重,較不易固定,穿刺時穿刺部位需行局部麻醉,另外,觀察是否進入蛛網膜下腔,除了憑經驗外,尚需頻繁拔出針芯觀察,操作比較麻煩,對于顱壓高的患兒,腦脊液噴射而出,可能誘發腦疝,造成意外。而且,在鞘內給藥時要求藥物一定要注入椎管內,不能外滲,注藥要緩慢,注射器接上腰穿針如小兒稍活動,針頭易移位,造成給予失敗。本組換用改良頭皮針穿刺,不僅解決了上述難點,也表現出獨特優勢:①操作簡便:由于頭皮針細長,快速進針痛覺輕微,可免去局麻程序,減輕患兒痛苦,頭皮針進入椎管內時,腦脊液即自然滴出,易于觀察是否進入蛛網膜下腔。②手術安全:當患兒顱內壓過高時,可通過硅膠管控制腦脊液的滴速。以防止發生腦疝,造成腰穿意外,保證手術安全。③創傷小:由于頭皮針細小,針頭鋒利,進針時如一般肌肉注射,刺激小,針頭穿過硬脊膜時對其造成創傷小,拔針后腦脊液外滲少,從而使患兒減輕痛苦及減少腰穿并發癥。④鞘內注射成功率高:由于連接頭皮針及注射器的硅膠管長而軟,對牽拉、小兒活動有一定緩沖作用,使進入椎管內的針頭相對固定,從而提高成功率。⑤頭皮針為一次性耗材,用后即銷毀,避免交叉感染。
綜上所述,用改良頭皮針對新生兒進行腰椎穿刺術,明顯減少病兒痛苦及穿刺并發癥,成功率高,不良反應少,既實用又安全,家長及臨床醫生都容易接受,適宜在兒科推廣應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