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挖教育素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觸動學生心靈
《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教師應善于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素材。縱向看,人教版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依照初中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和生活邏輯,按年級先后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注”———“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即自我意識(七年級)———人際交往(八年級)———社會適應(九年級),由近及遠、由微觀到宏觀逐步展開,并且在這條線索的周圍貫穿著學習心理品質、創新意識的培養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橫向看,人教版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兼顧心理學知識、心理調節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三個方面,實現三者的橫向互動。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例如:七年級思想品德中的“珍愛生命”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自強不息”一課,同學們能領略到自信者的風采和自卑給人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從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負、告別自卑,走向自信……這些豐富的教育素材,正是本學科所包容的特有教育資源,顯然在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方面起了極大的作用。
2.走進生活,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思想品德》作為開放的課程,“基于學科,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于課堂,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因此教學時要聯系生活實際,融入生活素材,充實拓展教育內涵,提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級(上)第九課的“身邊的侵害與保護”時,可引用“新聞1+1”“新浪網”“小強熱線”等所報道的周圍發生的兒童受到車禍、中毒、他殺、自殺等意外傷害,拉近課本與生活距離,使學生較易感受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復雜的,我們的周圍也可能出現各種侵害我們權利甚至生命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些不法的事故和侵害,應該積極爭取各方面的保護,特別是學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二、設計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傾向。教學時要創設學生成功的機會,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讓其體驗成就感,從而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以七年級下冊第二課揚起自信的風帆中的“我能行”為例:闡述超越自負,告別自卑,一方面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信、自負、自卑三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為了讓他們有一個上臺展示自己的機會,并將參與機會盡量向平時不善表現自我、性格內向型的學生傾斜。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超級秀場”。具體內容包括分工:自信者、自負者、自卑者。情景:放學前,教數學的班主任帶著數學測試的成績來到了班級里,介紹了一下考試的情況,并且表揚了考得好的同學。放學后,自信的小林、自負的小明、自卑的小剛都得了90分,三人站在一起聊天……有的學生還真富有創造性,如自卑者:神情膽怯,邊走邊搖頭地走上講臺說,完了,完了,才考了90分,我是學不好數學了;自信者:抬頭挺胸,快步向前,說,雖然考了90分,但是我相信我能考得更好,因為我發現都是馬虎惹得禍(同學笑了)。希望同學幫忙監督我這個小馬虎,相信我一定能行!自負者:昂首挺胸,甩了甩手中的試卷說,別人都不如我,隨便考考就90分,數學太簡單了。盡管學生的表演不是完美的,但由于學生的表演自行設計創作,使其更多地體會成功,享受喜悅,強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果教學中,教師多給學生施展其能力的平臺,將有效改變其內向性格,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激發內部動力機制,主動內化教育要求,促使他們心理更加健康。
三、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去操作,去思考,獲得最直接的個人經驗,從而使知識的學習通過直接體驗擴展到心理的范疇,使學生的身心發展日趨成熟,并通過交流、合作、互相啟發、互相交流,達到共同發展。基于此,我在新課標視野下進行初二思想品德關于“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教學時,利用周末安排學生作“走出校園,感受網絡”的社會調查,并在課堂上分小組交流探討,同學們來自不同地方,所獲取的直接經驗和調查結果各有不同,交流討論時非常激烈。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交往能力、合作探究精神。
四、結語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學校的一個突出問題。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尋求思想品德教學中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作者:李玲玉 單位:浙江省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