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協同性的構建
區域高校的教育資源由于地域差異或者行政分割,各個教育資源的主體之間相互獨立且存在共同競爭,導致資源無法共享或者資源利用效率的下降,這就需要一個系統來實現在空間結構中資源的布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應該被看成一個系統,應該進行協同配置,走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的道路。即是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力、市場配置為主方式的協同系統,并且在充分運用政府的政策和管理的權威作用,發揮市場資源配的靈活性及增強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力上,建立起高校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機制。也是區域高校間利用空間結構內相同的經濟基礎、相似的文化習慣和相近的自然地理實現在相互協作和共享基礎上,高校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下的相同教育資源的流動,最終實現區域內高等教育資源從松散走向融合的過程。更是高校內部的各個組成部分間相互之間的協同合作和共同生存,形成一體化下各部分的協同。目標是在高校內部相關高等教育資源要素在平等的基礎上,努力把更多的校外教育公共資源投向校內需要的地方,加快教育要素在各主體間流通。利用協同資源配置要素的平等性和開放性,使得高等教育資源一體化在協同作用中,實現資源要素的平等和開放。既面向高校內部各子系統開放,促進資源配置合理性的發展,也對高校外部各相關系統開放,實現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互動與銜接。
二、高校在教育資源配置協同中的表現
高校在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的時候,通常是在政府的指導下,遵循市場規律和分析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地在競爭中合作、在實踐中協同各方條件,為了達到高校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而改變高等教育資源的原有特征,形成具有自我定向、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的自組織特征的教育資源配置的過程。
1.高校在資源配置中的自我定向表現
自我定向是高校依據自己的實際資源的擁有、需求和使用情況等,去確定教育資源的獲取的路徑和資源獲取的階段性目標的指向性的一種行為。高校這種資源配置自我定向是由學校的辦學定位決定,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高等教育資源在高校中的配置運行。相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時會激發高校對資源獲取的動因。學校在配置教育資源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會有選擇性和偏向性,這就會反映出高校對教育資源的元認知水平和自我定向能力。一般情況下,高校會對內部資源進行評估,以較客觀的資源報告或者總結來對資源配置得出評估結果。這一過程也是高校對資源配置情況的自我定向做出最初的判斷,將對下一次資源配置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參考。
2.高校在資源配置中的自我組織表現
自我組織是高校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按照自我定向的結果有預測地進行計劃、實施運用配置方案的自我資源配置的過程。這種資源配置的自我組織的過程中要遵循幾點原則:(1)互惠互利原則。兼顧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分工和合作,以此在充分兼顧各地利益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分工和協同,從中產生集聚和累積效益,從而實現多贏的效果。(2)優勢互補原則。各地按照比較利益的原則進行合作,通過區域要素流動實行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的優勢,促進各地共同發展。(3)市場主導原則。以市場機制調節為主導,政府推動為輔助,共同推動市場一體化進程。(4)系統協調原則。高校在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既要積極地同外部教育資源力量(以政府、市場和其他高校為主)進行有效的對接和協作,同時要把四項原則廣泛應用于高校內部資源配置中,推進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系統的協調和發展。
3.高校在資源配置中的自我調節表現
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系統中,如果教育資源各種要素協同性不是很好或者不協同甚至出現相互間發生沖突和碰撞的無序狀態,這樣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系統就發揮不了協同功能,甚至會產生瓦解的現象。自我調節在這時就是緩解矛盾和沖突的潤滑劑,減少各要素的摩擦、降低損耗,同時也防止配置中其他非控制力量的加入導致資源配置停滯或者其他負效應的產生。讓自我調節成為傳遞教育資源配置動力的介質,發揮著減阻、緩沖、降低發生矛盾的作用。
三、發揮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協同作用
只要存在這樣的一個系統,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都要達到各自的目標,當它們通過合作,可以更好地實現整體目標或利益最大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實現子系統目標時,即符合“協同效應”理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協同性就是指在“協同效應”理論的指導下將高等教育資源通過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協調教育資源運行一致、同步發展,使高校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狀態,實現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利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協同性促進不同所有者的利益資源有序、高效、協同發展,最終達到整體教育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目標。
1.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從分散、孤立向匯聚、融合轉變
高校擁有天然的多學科優勢、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多功能特性,所以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群,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機整體。高校外部協同科研院所,利用相應專業學科研究人員與高校教學人員的相互流動,給高校帶來高專業化人才資源,還能提高學科整體專業化水平;協同企業,高等專業學科人才在企業中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高校就此會吸引更多的企業與之合作,將匯聚更為寬廣的就業渠道信息和教育資金來源;協同政府,政府能夠在高校自身不能夠調動其相關教育資源時,會以“有形的手”來幫助高實現教育資源的的獲取;而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高等教育資源從地方性、本土化向全球性、多文化融入,開拓教育視野、促進學術的交流與合作。高等教育資源以高校為中心融合于西面八方,與此同時也匯聚著它們反射回來的資源,讓分散的、孤立的教育資源匯聚、融合在一張大網上。從高校內部來講,高校實現自身資源配置也是一種自生行解決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方法。首先,是固定資源如圖書(書籍、影像和字典等)和設備(桌椅、電子設備和教室等)的使用。同一學校不同院系之間相互獨立,教育資源的設置出現“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局面。院系間“小而全”導致教育資源要么是重復性購買、要么是長期閑置不用。高校內部協同資源配置就是要不同院系間資源共享,高校內部要做到對圖書和設備的數量和位置進行分門別類整理,同步整合固定資源信息數據庫,讓各部門了解有哪些資源,沒有哪些資源。從縱向上實現校院系三級自上而下的分配和自下而上的整合。從橫向上實現三者各自水平之間的分配和整合,最終在橫縱向交叉配置中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流動資源配置,比較典型的是學術交流中的資源配置。學校經常會以學術報告、學術沙龍或者學術座談會等形式舉行學術交流活動,這其中院系有時會聘請學術泰斗、專家或名人與院系內師生進行探討交流。但是這種活動如果是院系組織則只有本院系師生才能知道與參與,其他院系的師生難以得知或不允許參加。高校“頂層”領導可以對教育資源利用方式進行“設計”,高校內部要協同一致,對圖書和設備的數量和位置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同步整合固定資源信息數據庫,建立全校學術活動資源信息共享平臺,更新學術交流信息。學術活動可以依據師生的興趣和時間自由參加,但是要遵守學術活動規范和要求。協同高校配置,在資源配置活動中更加重視的是對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
2.協同高校配置成為教育資源配置的第三種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兩種:政府配置和市場配置。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資源是根據預先制定好的教育計劃,用文件、政策等指令的方式下按照不同的等級和隸屬關系,逐級將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給各省、各市和各地區的高校,實現自上而下的教育資源配置。政府高度集權方式下的計劃配置教育資源,就會出現資源配置的教條化和僵硬化,缺乏靈活性和積極性。高校配置教育資源時,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選擇性的資源配置。如果其中哪一方面的需求出現臨時性的改變,高校會快速有效實施應急調整策略,避免因需求的變化引起的資源短缺或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市場競爭規律下,高校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會采用不同的競爭策略來達到獲取資源的目的。不良的競爭就會導致高校間相互封閉,造成相同學科專業建設狹隘、學生課程得不到相互認同和優質資源得不到共享等。高校協同其他高校,相互聯系和合作,直接快速有效實施相同學科聯合專業建設,共享學科人才、場地和設備資源。課程設置相互合作,既能因地制宜發揮本校所長,又能促進學校間教學相長。協同不同高校間進行資源配置,打破高校教育資源的獨自占有性,促進高校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合理應用。一則使稀缺教育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二則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高校間資源競爭的良性發展。
3.有利于配置力量的均衡發展
均衡的內涵包括兩種:一是變量均衡,即對立變量相等的均等狀態;二是行為均衡,指對立勢力中的任何一方不具有改變現狀的動機和能力的均勢狀態。市場對大學組織的影響在某種條件下是必定要發生的;學術因素在大學組織中作為別于其他組織的特質是必定要出現的;政府維護市場秩序和解決外部性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若市場、高校和政府三者中任意一方具有能夠改變資源配置現狀的動機和能力,那么會破壞變量的均衡性。協同力量在保持政府、高校和市場間的均衡時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運行過程中權力結構的變化。一種是資源配置權力由中央向地方轉變。掌握集權的中央政府在高校配置資源時,將一部分權力分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直接對管轄內高校實行配置。另一種是其他高校作為監督機構也將參與高校資源配置的運行中。第三種是三方的均衡就會讓高校的資源配置成為穩定的三角狀態,形成兩兩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環模式。這樣高校在資源配置中會發揮協和的作用,讓三者的運 作始終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首先會有利于積極滿足政府權威對資源的調控和監督,繼而得到政府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先權,增加高等教育人、財、物資源的機會,獲得政府權威的信任后享受更大的配置教育資源的權力。其次,在高等教育資源的市場,整體競爭力會隨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提高而調高。調高后的教育資源競爭水平帶給政府更多的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要求,同時是對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一個反饋和檢驗。再次,高校得到反饋后,積極可取的將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對不可取的則進行資源配置改革,接受市場的再次檢驗。源于協同學理論和組織相關觀點,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協同是要找到高等教育資源在其他相關利益體之間的關系中各自的目標和路徑,再發揮高等教育配置中協同性作用,真正將優化教育資源付諸于行動,實踐于現實。
作者:曹鶴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