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背景
山西醫科大學作為地方醫學院校,在全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學校既要向國家輸送高級專門人才,又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城鄉培養一大批實用型的醫學人才。自2002年起,學校開始探索地方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2006年,教育部第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優秀之后,深刻認識到當前醫學教育普遍存在醫學生職業勝任力的研究與實踐不足;當今醫學不缺少科學技術,獨缺人文關懷;醫學技術只有與醫學人文有機結合,才能最終成就醫學。為適應醫學教育國際化趨勢,系統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于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實踐。適應社會需求的臨床醫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即為其中的一個重點。
二、改革思路
1、勝任力特征與模型研究
職業勝任力的培養既要有理論依據,又要符合區域社會發展需求;既要有特征模型或理論框架,又要有具體的可操作性;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改革的重點。因此,學校在論證分析過程中,采取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理論依據為中國醫學教育標準與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GMER)60條:職業價值、態度、行為與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交流與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模型則以主題的方式詮釋文本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將表征的有意義的描述推斷出準確意義的特征,建立勝任力特征模型。
2、實施步驟
先依據醫學教育標準分解提取勝任力特征,后建立理論框架;而后結合區域社會發展實際,從醫師角度開展實證研究,印證醫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針對當前臨床類專業學生職業勝任力的薄弱環節,設計交叉融合的模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勝任力培養體系。項目實施過程中,邊總結,邊完善。
3、階段性工作
一是根據山西醫科大學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結果,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結構、文化道德素質、工作狀況、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意見進行分析;二是對學校前期開展的山西省四區一縣(太原市迎澤、杏花嶺、尖草坪、萬柏林區和婁煩縣)的衛生需求調查數據進行了再分析,了解了城鄉醫療機構對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和居民對醫療服務的期望要求[2];三是針對區域醫療服務特點,開展了醫師職業勝任力實證研究,采用主題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相結合,從山西省各級醫院抽樣對醫師進行調查,研究認為職業勝任力特征應包括人際關系能力、專業基本素質、職業發展能力、個人發展能力、心理特質五大類,并對每類進行了詮釋[3],佐證了本項目的構想;三是對照醫學教育標準,結合勝任力特征與模型,構建了知識課程體系、能力培養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4],并從中凝練提取了職業勝任力培養的重點。通過以上過程,職業勝任力培養改革思路逐漸明晰,并且得以推廣應用,概括為:以職業精神為先導,構建系統性素質教育體系,培養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以橋梁課程建設為紐帶,提高醫學生知識轉化能力;以四項訓練為重點,提升臨床醫學生綜合技能。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交叉融合,構成了“三維多元化職業勝任力”培養體系。
三、改革措施與成效
職業勝任力的培養貫穿教育始終,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工作重點,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在醫學教育中凸顯成效。
1、五種措施并舉,深化系統性素質養成
當今醫學不缺少科學技術,獨缺人文關懷。醫學技術只有與醫學人文有機結合,才能最終成就醫學。只有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和社會素質的教育培養,人文社會科學的要素才能真正融入醫學科學和技術領域,而且這種素質教育需要系統性地進行,貫穿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學校在教育改革中始終將醫學人文素質養成作為改革重點,經過多年積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統性素質教育體系。①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主編出版國內首部《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概論》教材,在2002級試用,2003和2004級正式使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全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②實施預防、教育、咨詢、治療四位一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專兼隊伍結合,大一、大二側重自我成長訓練,大三、大四側重醫學心理與醫患關系教育,大四、大五側重職業心理適應教育,培養應對醫學這個高風險、高壓力職業的心理調節策略,成為山西省首家示范中心,近10多年無一起惡性事件發生。③依托山西醫科大學醫學人文研究中心及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舉辦三屆醫學人文周。以走進醫學人文、重新審視醫學為主題,設置醫學人文論壇、影展、畫展、對話、征文等版塊,國內多數知名醫學人文專家和校內眾多醫學專家到場,8000余名學生參與,匯編成果5冊,選錄征文200多篇,喚醒了醫學人文意識,深化了醫學人文認知,強化了醫學人文自覺,推進了醫學人文發展。④設立大學生創新項目。自2004年起,每年評審一次,截止2011年,共投入361.05萬元,已立項979個,參與學生8117人,參與教師3000多人次,共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獲獎46項。其中獲第七屆“挑戰杯”銀獎,創山西歷史最好成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創新熱情,激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能力。⑤開展“綠色通道”導診活動。自1998級開始,臨床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從二年級起,利用課余時間,有組織的到醫院急診室導診,要求書寫日記,其中生動感人的導診故事精品已結集為《真誠與感動-醫學生導診隨記》正式出版。
2、搭建三座橋梁,提升知識轉化能力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校構建橋梁課程,架設了從醫學基礎課到臨床專業課的橋梁,從臨床技能升華為綜合能力的橋梁,從臨床醫學生成為職業醫師的橋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方法。①從基礎到臨床的過渡課程整合。根據“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②在實施過程中構建橋梁課程并據其特點,以單項能力培養為基礎向綜合能力培養轉變,以培養臨床醫師應具備的技能、人文關懷和團隊精神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根本,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對完整并具有鮮明特色的橋梁課程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方法。③按照課程設置要求,目前已開設的實踐/實驗項目達60余項,涉及到的學科包括內科學、外科學、麻醉學、影像學、急救醫學、危重病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耳鼻喉科學、眼科學、護理學等。涵蓋臨床基本技能和各專科技能實驗室,構建了從“理論指導—模擬教學—動物實訓—強化模擬—臨床體驗”一體化實踐教學橋梁課程體系。④創建了臨床實訓中心(模擬醫院),構建技能訓練模塊,開展醫學模擬教育。臨床教學模擬醫院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臨床操作能力為目的,融入職業素質訓練,強化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推廣醫學教育標準教育理念,最終使學生逐步完成醫學基礎課向臨床實踐、單向技能向綜合能力、模式化思維向集成創新思維、臨床醫學生向職業醫生的轉換[5]。
3、強化四項訓練,提升學生綜合技能
在2011年第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上,山西醫科大學榮獲一等獎,也是一等獎獲獎單位中兩個地方醫學院校之一;2012年,獲得華北賽區第一名;之后在2013年再獲殊榮,繼續斬獲全國一等獎,成為目前三次參加、兩獲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的唯一地方院校。成績的獲得與學校對臨床醫學生職業勝任力能力培養的重視和體系的構建不無關系。當前,社會對健康衛生服務需求日益提升,國內外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和中國醫學教育標準的推出,要求醫學生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操作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的訓練[6]。學校在職業勝任力培養中,將臨床技能訓練、社區與基層實踐、專業生產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等環節進行系統訓練,強化醫學生專業實踐與服務能力,使醫學生盡快適應向職業醫生的轉換。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例,學校建設了功能齊全的綜合性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是目前國內建設較早的設備全面、功能較為完善的醫學模擬中心,并已具有一定模擬醫院特點,入選國內19家之一的臨床技能類國家級示范實驗室,為山西省執業醫師臨床技能考試中心。學校臨床技能實訓中心除承擔專業學習階段的臨床技能訓練外,每年還定期組織兩期“標準化病人”和“心肺復蘇”等培訓班。以臨床專業為主,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同時吸納非臨床專業學生進行訓練,每年培訓近500人次,可見臨床技能大賽的獲獎得益于全面培訓和層層遴選的基礎。
四、結語
臨床醫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要求既要形成培養體系,又要重點突出;既要符合當前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和時發表展,又要結合社會需求和地區實際,使之具有可推廣性和借鑒性。本研究依據醫學教育標準,緊密結合區域社會需求對衛生人才的雙向需求,以職業勝任力的特征為切入點,進行模塊化設置。項目實施后,對實施效果進行了評價,采用客觀結構化考試(OSCE)進行調查顯示:系統的訓練使學生的各項綜合技能得到普遍提高,學員對培訓內容與課程設置非常滿意,不僅領悟到醫學事業的艱辛和神圣,也促進了學員臨床技能、醫患溝通和交流技能的綜合提高。項目實施以來,除面向臨床醫學類專業外,對本校其他有關專業以及本碩連讀生和住院醫師培養起到一定的輻射作用,在進行臨床技能教學和規范化培訓,強化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技能培養方面,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山西區域乃至全國醫學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者:張巖波 段志光 王斌全 鄭建中 姜峰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