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護理論文
一、護理
1、中醫護理
(1)捏脊治療幫助患兒俯臥,充分暴露背部和腰骶部,用滑石粉均勻擦在患兒脊柱兩側,先用掌揉法使背部肌肉放松。然后半握拳,用雙手拇、食、中指合力將背部肌肉提起,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起捏至大椎穴,來回捏5遍,在脾俞、胃俞穴重點提拿1min,每周2次,3周為1個療程。
(2)中藥臍療中藥用太子參、炒白術、茯苓、甘草、枳實、焦三仙、神曲、檳榔、雞內金各等份,用中藥粉碎機打成粉末后調勻,每次取10g左右藥末用醋調成膏狀敷于神闕穴,每周更換2次,3周為1個療程。
2、一般護理
(1)飲食護理首先,要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飲食有節,定時定量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關鍵。同時,應提醒家長注意經常變換飲食的種類,以達到營養全面均衡,做到葷素、粗細搭配,也要避免偏食、生冷、肥甘厚味,飯前不宜吃零食。其次,要根據患兒的病證特點及年齡、體質不同的特點,做到因證、因時、因地、因人施食。
(2)生活起居護理首先,為患兒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時間,督促家長配合矯正患兒的起居,并適當的增加一些戶外活動。同時,要定時通風,保證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線適宜,干凈整潔。其次,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為患兒增減衣物;同時也要注意預防流感,避免帶患兒去人多嘈雜的地方。
(3)情志護理
首先要囑咐家長避免對患兒的各種精神刺激,不要對其進行打罵和強迫其進食,以免使其產生拒食的逆反心理。同時,還要讓患兒集中注意力吃飯,避免邊吃邊玩。其次,適當的提高患兒對進食的興趣,如邀請小伙伴與患兒一同進食,讓患兒幫助家長摘菜、洗菜等。
二、討論
1、中醫自古對小兒厭食癥有較為全面的研究,在古代文獻中被稱為“乳食不下”、“不能食證”、“不化”、“惡食”、“不食”等,古代醫家在研究其病因病機的同時,也總結出各種治療方法。如針刺四縫穴最早見于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四縫穴為經外奇穴,是手陰經脈所過之處,與三焦、命門、肝和小腸有內在聯系,針之可通暢百脈、調整三焦、理脾生精、扶元理腸。
2、捏脊療法最早見于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其主要刺激督脈,從長強至大椎及太陽膀胱經脈在腰部的穴位,特別是對五臟六腑的腧穴有較大的刺激作用;通過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及氣血的正常運行,重點提拿脾俞、胃俞穴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從而治療小兒厭食癥。而臍療法可以通過經絡的感應傳導、神經體液的調節和全息胚臍的泛作用3條途徑發揮治療作用,藥物臍療法除上述途徑外,還可通過藥物的透皮吸收這一主要途徑而發揮治療作用。以四君子湯為主配合消食導滯的中藥制成的藥末于臍部外敷,可以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3、通過針刺四縫穴、捏脊療法和中藥臍療的中醫護理方法,配合生活起居、飲食及情志護理,不僅可以將中醫的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治療與護理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在臨床上也可取得較為肯定和顯著的療效,從而為厭食癥的患兒解除病痛,使其健康成長。
作者:邵虹 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醫院營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