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競爭劣勢
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其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期階段的顯著特征,與世界頂級跨國公司相比有較大差距:
(一)人力資源與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我國現有的跨國經營企業,尤其是中小跨國企業大都缺乏現代人力資源的概念。企業普遍缺少精通外語、知悉相關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資操作的優秀跨國經營管理人才,而且優秀人才流失嚴重。另外,我國跨國企業普遍存在組織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與國際運行規則不相符等問題。
(二)投資結構不合理、總體投資效益不高。在產業結構上,我國跨國企業側重于對制造、加工等初級產品的投資,對高新科技產業的投資較少;在規模結構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規模明顯偏小,這與中國作為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大國的地位相比,是極不相稱的。
(三)產品技術含量低、研發投入少、創新意識不強。世界跨國公司的滲透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產品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跨國企業在科技研發和投入方面比較落后,許多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技術創新意識不強、更沒有形成核心技術。
(四)缺乏對國際市場的全面性、動態性了解。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時間不長,國際化經營經驗欠缺。不少企業沒有國際經營的全局意識,不進行國際化經營環境分析、對目標市場定位不明確、對中外文化差異不關注等問題突出,對國際市場缺乏全面、動態的了解與追蹤。
(五)市場經濟不健全、國家宏觀管理體制不完善。由于社會歷史原因,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加之我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因此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相比而言較為滯后。
二、提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和引進國際化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擁有專業技能扎實、通曉外語、精通相關法律的綜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必要條件。第一,在企業內部著力培養一批懂外語、懂法律,又通曉相關人文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擔當公司的管理者和業務骨干。第二,借鑒別國經驗,大力實施跨國機構人員本地化戰略。同時,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建立科學管理制度,儲備人才、留住人才,減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動。
(二)實施多元化的投資策略,降低風險。在產業結構上,國家應通過宏觀調控,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和相應的技術力量,實現跨國公司在產業結構上的優化組合。強強聯合,少而精,避免多而爛。長遠來看,應同時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伸延,實現投資地域的多元化,降低風險。在規模結構上,實施規模經營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原有的規模優勢,綜合發揮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作用。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使產品質量滿足國際需求。科學技術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術創新,增大研發力度,并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技術升級,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系統,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四)建立準確、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系統,全面追蹤國際市場動向。提高企業海外投資的咨詢服務質量、構筑高效完備的信息咨詢服務系統,使企業能夠方便、準確地獲悉外國投資的法律法規、現行政策等可以為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提供有效與正確的指引。
(五)完善經營機制,改進跨國經營管理和政府宏觀調控。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國際慣例組建和管理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并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
三、結束語
當代知識經濟一體化的新發展對我國跨國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進行跨國經營,不僅是必要的、可行的,更是壯大發展自己、順應發展潮流的大勢所趨。我們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根據我國國情和我國跨國經營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新態勢,積極主動地制定相應策略,促進我國跨國企業經營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房利芳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