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中國對非洲的投資由原來傳統的礦產資源逐漸轉變成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農業、制造業。非洲的自然環境和神秘的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特別是世界杯在非洲的舉辦,為非洲的旅游業帶來了極大的商機。
二、中國跨國企業在非洲投資效應分析
(一)有效利用資源
1、投資有利于非洲國家有效利用資源
由于中國跨國公司的進入,一些地區的壟斷受到了限制,資源開始流動,得到良好的配置。并且由于跨國公司帶來的不斷增加的競爭壓力和示范效應,能夠促使當地的企業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另外,中國跨國公司的進駐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技術,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1)中國跨國公司通過技術和資金投入,開發出了大量的資源,并對資源進行了有效的加工,使得更多當地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非洲國家每年需要吸引大量的外資,因而促使各個國家改善要素市場,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機制,完善資本市場,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3)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吸收了大量當地富余勞動力,改變了當地人們’懶散的生活習’度,提高勞動效率。
2、投資有利于國內有效利用資源
通過發展對非洲的投資,我國獲得了匾乏的資源,通過緩解稀缺資源對生產的抑制作用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將東道國和投資國的各種資源要素組合起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已標準化產能過剩產業和“邊際產業”轉移到國外,從而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一)非洲的基礎設施得到顯著的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上的互助合作,一直以來是中國在非洲的最典型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投資為非洲國家的公路、鐵路、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世界銀行的非洲調查報告表明非洲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二)信息產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中興、華為等一批中國企業正在非洲積極拓展在非洲國家的業務,非洲的信息產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目前非洲已成為全球移動通信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三)社會責任公司在投資設廠時,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采購當地的原料,加強對當地人員的培訓,注意使用和培養當地中高層管理人員,轉讓先進技術,通過“本土化’的行為,融入當地社會,實現了與東道國的互利雙贏。更是有很多的企業積極性價公益項目,讓企業得以在友好的環境中得以持續的發展。如中石油集團始終把造福當地人民、從事公益事業是為在蘇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公司在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公益福利。據不完全統計,自1999年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在蘇丹參與的各項公益事業的收益群眾已經超過巧O萬人。路橋公司在肯尼亞發生內亂時為當地人民免費提供糧食。據贊比亞政府統計,2010年中國在贊比亞的投資為當地提供了1.5萬個就業機會。
(四)滿足中國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低,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國內資源供求矛盾日漸突出,通過對非投資,可以開發出非洲大量的未開采的資源,緩解中國及當地的資源的供求矛盾。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中國跨國公司在非洲的投資為當地和中國都帶來了可觀的利益,是互惠互利的雙贏。
作者:宋蜻 丁寧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